有所求,有所不求──評張威娜老師執教的《青山不老》
張老師的課有一條明確的教路──“由表及里、比較品讀”。我們先看看“由表及里”。張老師先從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配于她的激情陳述引入,到了解一位老人在非常艱苦的環境里創造的奇跡,最后集中體會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梯度把握得當,情感體驗層層深入,恰如其分。張老師達成這個目標的手段很明確,那就是──“比較品讀”。張老師深入鉆研教材,抓住課文特點,依據“大綱”要求、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的知識水平,綜合考慮,設計了四個語段的對比品讀:青山秀麗與環境惡劣,不朽的奇跡與老人的生活艱辛,取得的成績與老人的決心,青山不老于老人的蒼老。用對比的方法,不但使學生很容易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還能夠通過品讀,融入自己的實踐體驗和豐富想象,體會了作者要表達的深層含意。簡簡單單的語文教學,卻產生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這里所說的語文素養,除了聽說讀寫的能力,還包括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養和獨特的健康的個性等素養。
培養并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需要大量的閱讀、積累。不能指望一蹴而就,畢其功于一役。這些目標要在某一堂課或每一堂課去實施都是不確當的,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和作品的特點,進行細化,進行分解,化整為零,讓每節課的目標都是微型的,可以操作的,在每一堂課都能有重點地實施某一種教學目標,也就是一課一得。這樣就好像學一套廣播體操一樣,先學“分解動作”,再走向“連續動作”。積跬步,何愁難致千里?這樣經過一個月、一個學期、一個學年、一個階段,學生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一定會有較大的增長,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也會得到提高,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一定會逐步形成。
如果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們也能像張老師一樣,拋開那些急功近利的想法,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讓自己簡單簡單地教語文,讓學生輕松輕松地學語文,那一定是一個雙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