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有的人”的尷尬
1949年10月,
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寫下了《有的人》這首傳世名作, 詩中運用對比手法,升華表現了兩種人崇高與卑下、偉大與渺小的不同人生觀。其中詩中說道,有的人,自為功高蓋世,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而有的人,自甘卑微,可他卻被人民刻在了心中。這兩種人,自古就不少,今后仍然會有,所以,《有的人》就象一面鏡子,能讓我們看清“有的人”的不同靈魂。
近日,作為江蘇省農村“實驗村”、南京市“示范村”的南京江寧祿口鎮銅山彭福村,村口突然豎起了一座大型牌坊。(10月12日《大河報》)這是老書記沈慶喜臨退休前,為自己豎起的一塊功勞碑。這座4柱型的大理石牌坊,高20多米,寬25米左右,上面刻著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雙龍戲珠和荷花待放的圖案,無疑氣派壯觀,而且要進入村里,必須要通過這座牌坊。這抬頭就避不開的牌坊,到底是在向人們昭示怎樣的“豐功偉績”呢?
彭福村黨支部書記沈慶喜對自己的過去感慨萬千:“我20歲就當生產隊長,25歲到村子里當干部,直到擔任村支部書記,這一干就是50多年。現在我為村里、為老百姓做了這么多的事,為村里爭了這么多的光彩,不僅沒人表揚我,還有村民說這個牌坊的事,簡直不可思議。”的確,沈書記50年來獲得不少的榮譽,有墻壁上張貼著的幾十張獎狀為證,還是全國勞動模范,就是不說這些功勞,也是應該有苦勞的。可是,為什么老百姓就“看”不到?連老書記“要退休了,為自己豎塊牌坊”都要非議?
我想,正如《有的人》中所說的,真正為人民的人,人民才會把他抬得很高;給人民作牛馬的人,人民會永遠記住他! 一位當50年書記的村干部,自以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爭了光彩,何以群眾為什么不認可,不“表揚”他呢?為什么不先反省反省自己一下?就說這座牌坊,竟然花了16萬元,解釋說沒有拿村里的一分錢,全部是從別處要的贊助。難道這就證明自己清廉了嗎?如果沒有利用集體的利益進行有形或無形、過去或現在的“互惠”,人家憑什么給你“無償贊助”?別的村民會有人這么大方贊助嗎?而最終這座牌坊除了給自己臉上“貼光”,于村民到底有何益處?
“窺一斑而知全豹”,當你還沒有立碑時,你在村民心中的形象就已經倒塌了,所以你只能得到上面的“榮譽”,而聽不到下面的“表揚”。你對此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你根本沒有關心過群眾真實的需求和想法。現在自己抽自己地立的牌坊,也只能成為你自己陶醉,而大家唾棄的對象!當這座豪華牌坊成為“村里的一座標志性建筑”,真不知留下的到底是榮耀還是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