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頭戰象》 評課及實錄
《最后一頭戰象》的教學已經結束了。此時此刻,悲情依然縈繞于懷,感動震撼依舊在心中激蕩、蔓延,真是課已止,情未息,意無窮……
在劉亞雄老師的引領下,我們與臺上的孩子們一起走進一個發生在動物身上的撼人心扉、令人動容的悲情故事,結識了一頭有血有肉、重情重義、善良忠誠的戰象嘎羧,并與戰象嘎羧一同經歷了生命大限將至時的心路歷程——從英雄垂暮時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戰甲時的英武豪邁,從重臨舊地時的深切緬懷到安葬自己時的坦然安詳,真是:英雄垂暮近黃泉,重披戰甲憶當年。憑吊故地念戰友,莊嚴歸去共長眠。
我們沒想到這樣的忠貞不渝、這樣的刻骨銘心竟然發生在動物身上。于是,我們知道了萬物皆有情,在天然生命世界里的情感更純凈、更質樸、更美好。于是,我們也漸漸讀懂了另類作家沈石溪借這篇動物小說所要折射出來的人類情感以及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動物猶此,人何以堪?這篇質樸的、還原生命本質的動物故事,給生存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震撼和感動,更多的是思考和借鑒。我想,這正是這篇文本的魅力所在,也是沈石溪創作的魅力所在。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如此有魅力的文本,那么如何憑借這樣的文本,依托著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讓我們的課堂、我們的語文教學也魅力無限呢?今天下午,我們在湖南劉亞雄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找到了些許的答案。聽劉老師的課總體感覺是:教學思路在清晰連貫中蛇行,教學環節在自然流暢中游走。動態生成中彰顯教師的教育智慧,氣定神閑中透露教師的扎實功底。
劉老師的課是有魅力的,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她的課能從以下幾方面給我們帶來啟示和教益,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一、褪盡浮華,返璞歸真,這是一節本色的語文課堂。
曾幾何時,我們的語文課堂披上了華麗的外衣,成了一個花架子,課堂儼若熱鬧的市場,想怎么學就怎么學,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想讀哪一部分就讀哪一部分……看似熱鬧的課堂里,學生究竟又能學到些什么呢?課堂中不再有瑯瑯的讀書聲,不再有扎扎實實的語言訓練,不再有認認真真的學法指導。在熱鬧浮華中,語文教學被抹去了本色,發生了“錯位”。驀然回首,我們發現在新理念的沖擊下,我們有些迷失了自我。于是清醒后的大家開始尋找自我,回歸本色。
本色語文,就是讓學生徜徉在內涵豐富的語言文字中,用自己的感官和心靈去觸摸語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去關照語言文字,用語言文字滋養稚嫩的心靈,用自己積淀的語言文字去放飛心靈。就是讓學生吮吸著漢語言文化的乳汁健康幸福地成長。本色語文說白了,就是用語文的方法學語文,語文的魅力在語文里。很欣賞王菘舟老師的一句話:“語文老師要用語文的眼睛看語文,用語文的耳朵聽聲音,用語文的嘴巴去交談,用語文的心靈去感受、去思考、去體驗。”
劉老師的課就是一節本色的閱讀課,它的本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本色導入。劉老師的導入方式簡潔實用,沒有渲染的語言,沒有翻新的花樣,緊扣題目中的“戰象”,以一句“你們見過大象打仗的場面嗎?”引領學生快速進入了文本的第一自然段,在對象兵的介紹中學生感受到了戰象在戰場上的作用,它們不光馱著象兵浴血搏殺,還像一位勇猛無謂的展示奮力殺敵,“長鼻劈敵”、“象蹄踩敵”,它們像象兵一樣威風凜凜、勢不可擋。它們哪里是象,分明是戰士,是士兵。對這樣的戰象,未曾走進故事,便已肅然起敬。在了解了戰象的作用,交流了印象之后,劉老師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頭戰象——嘎羧。這樣的導入方式沒有花架子,充滿了語文味,劉老師是在用語文的方式導入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