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頭戰象》教學案例
2、審視。這是一篇動物小說,小說就有虛構的成分,對大象、戰象,孩子們的知識積累是有限的。特別是其中描寫大象死亡之前神秘的避開人類,獨自走到同樣神秘的象冢的部分,學生好奇而又懷疑,上課之前,布置學生搜索相關的知識,不僅僅是關于大象的,還有動物界的一些不解之謎。課文中關于戰象、關于傣族等少數民族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知識都可以讓學生有一些了解。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擴大課堂的容量,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語文就是生活,閱讀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閱讀經驗和知識積累上,閱讀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學習,同時也是知識的學習和吸收。
二、品·讀
“品”有辨別好壞的意思。“品”在這里是:1.通過“讀”來品味;2.通過“讀”來表達品味到的意思和情感。
1、品味。提問:課文是圍繞“最后”和“戰象”兩個詞來寫的,“最后”一詞在表現出悲壯的同時,漸漸老去的嘎羧在人們的呵護下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課文哪些句子表現出人與象之間的深厚情感的?學生找出相應的句子,學生閱讀尋找相關語句的過程就是閱讀理解的過程,作者通過句子來表達的村民們對嘎羧——抗日英雄的關愛傳達給閱讀者。提問:課文的哪些句子表現出嘎羧作為戰象的與眾不同,深切表達了嘎羧的戰士情懷?由尋找表現人象之情的句子到追根溯源,尋找人們為什么如此對待嘎羧的句子,學生的目光落到作者最終要歌頌的對象——戰象身上,從戰象身上,學生發現了人性的光輝——忠誠、勇敢、善良。
2、吟誦。語文學習應當采用語文的方法。學生找出相關語句后,讓學生進行交流。如果說尋找相關語句的過程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那么,交流的過程既是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的對話,更是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生命對話——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文本的語言變為富有生命張力的學生自己的語言。在對話的同時,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讀出來——個別讀、接龍讀、小組讀、齊讀,配樂讀、小聲讀、誦讀等等。讀是理解的路徑,更是表達的方式。
三、感·悟
“悟”指對事物、道理的理解能力。“悟”在這里是:1.感受、體驗作者、人物的情感;2.領會作者、文章闡述的道理。
1、感情。提問:從嘎羧的身上我們感受到了它的忠誠、勇敢、善良,它的故事隨著作者的敘述,仿佛并不是在遙遠的年代,遙遠的傣鄉而是就在我們眼前,當它站在戰斗過的戰場旁,此時,它想到什么了呢?因為有理解的基礎,也因為沒有類似的體驗,這樣的環節安排既是運用語言表述的遷移練習,也是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體會嘎羧作為一頭戰象,一頭最后的展現的戰士情懷,英雄情懷。
2、悟理。提問:嘎羧最終把自己埋在了戰友的身邊,伴戰友長眠,其中還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嗎?嘎羧和它的戰友是為保衛家園而戰斗的,它不回百象冢而追隨戰友,就是因為它們都是戰象,是保家衛國的戰士,它希望仍然和戰友們一道守衛家鄉。動物小說最終還要回到人性上來,動物小說的意義也正在于此。作者在談到創作體會時說:“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會盛衰,禮儀會更替,道德會修正,社會文明也會不斷更新,但生命中殘酷競爭、頑強生存和追求輝煌的精神內核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在前面板書“我本戰象、辭別眾鄉親、重回戰場、魂歸戰象冢”的基礎上,仿照劉邦的《大風歌》和學生一道完成板書“我本戰象兮頤養天年,辭別眾鄉親兮再披戰鞍,重回戰場兮我心悲壯,魂歸戰象冢兮守望故園”。師生朗讀板書,進一步深化情感。情與理永遠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以情悟理,以理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