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的工作》教學實錄 4份
智慧是什么?在我們中國的文化當中,智慧叫做“以道觀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說出來的都不是智慧,你只能去體會,這叫“以道觀之”。意念是“以我觀之”。說那些不可說的東西,就是在體會智慧、表達智慧,這是非常懸妙的,是把人和這世界融為一體的,用孔子和孫子的話來說,就是“天人合一”,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智慧的境界了。在西方,智慧還是什么?它源自古希臘的一個神話,來自一個叫赫爾莫斯的神——智慧之神,他是專門在上帝和人間傳遞信息的,是上帝的信使。到后來,在20世紀,在西方誕生了一個詞,這個詞叫“解釋學”,解釋學就是集中體現出一種智慧的表達。作為一個老師,說出學生想說而沒有說出的東西,這就叫智慧,這是西方人的概念?傊,王老師體現出了一種教育智慧的力量。
第三點,總體來看,這堂課給我的感覺,是登山,就像登泰山一樣,一開始是緩緩的,然后漸入佳境,到了一定程度來到中天門,再后到南天門,一覽眾山小。它是層層的一種遞進,然后層層地提高,漸入佳境,最后達到高潮,達到一覽眾山小的境界。他不是按著一個個環節,按著備課本中的那樣按部就搬地下來,而是像登山一樣,不斷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體驗一種更高的境界。
第四點,這堂課王老師上得美倫美幻,但還有沒有其他的思路來上這堂課呢?
如果你來上這節課,你準備怎么上?你再怎么向王老師學,你終究學不來,因為,你不是王崧舟。于是,我們就要想,我們到底要向王老師學什么?假如我來上這節課,我有沒有什么不一樣的思路。
讓我來想一想,我想到這樣幾點:
1、這堂課首先是從用兩個字的詞來概括,到用四個字的詞來概括,直到后來用一句話來概括,然后又來替換文中的一些詞,如“極其簡樸”,它是這樣從部分到整體,直到一個較高的境界。但是,假如我們不從部分到整體來進入這一境界,我們從整體到整體行不行?我們一開始,首先不把這篇課文用幾個詞來概括它,而是整體感受這篇課文。我甚至覺得我們能不能不把宋小明的那首詩與課文分離開來,而是整體地把它讀完,體會完,然后再去談對這篇課文的想法。一開始就進入一個整體的境界,一開始就飽受一種情緒的感染。然后等我們的學生已經充分地表達了對這篇課文的想法的時候,再來談對某些詞的含義的理解。這樣處理行不行?是不是一條思路?
2、
王老師在后來的45分鐘時間里,他的語言和情感是一體的。但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因為他的很多情感還沒有調動起來,所以他的很多話是主持人的語言呢?還是平常我們上課的語言?一開始,王老師是主持人的語言,每個地方都是非常優美、流暢、充滿激qing的。所以,我在想,假如我們不用這種主持人的語言來上,而是用一種自然的語言,就像我們平時談話的語言來上課,又會是什么效果?就是說,我們在上課的時候,究竟是要把它“做出來”,做得盡善盡美地那么好呢?還是讓它自然流暢?這兩者可不可以結合?這有沒有可能來探討?
3、這堂課讓學生讀得再多一點,體會的再多一點,然后給學生更多的機會來表達,可不可以?
4、這堂課使我想到一個西方學者的話,就是:有時候我們追求意義,不需要解決問題。這節課是一堂意義的課,是完全在一種情感的包容當中,在一種情感的體驗當中走完了這么長的時間不覺得累。但是,我們要想,我們追求意義和提出問題這二者的關系如何處理?我們能不能把追求意義和讓學生提出問題結合起來?提出什么問題呢?提出這篇課文本身的問題,提出其它的問題,可不可以?就是說,能不能讓學生在一種情感的氛圍當中,再做深入的理性思考當中,談自己對這篇課文的看法,談自己對總理的看法。當然,這種談并不是用懷疑主義、玩世不恭地談,而是負責任地談,是自己動腦子去談對問題的看法,行不行?在我看來,我們這堂課還可以把對意義的追求,情感的體驗和對問題的質疑,這幾者結合得更加緊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