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教案設計及分析
【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中國臺灣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借種桃花心木樹苗人的種樹之道,比育人之理。文章蘊涵道理深刻。說明育人同植樹一樣,同樣應該在不確定的生活環境中,培養人的自我生長能力。并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加深對育人道理的認識。
【設計理念】
《桃花心木》選編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閱讀,領會作者的見解,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提高閱讀的能力,并聯系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看法。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閱讀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問”“在學習中,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老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課的教學,要把大膽提問,感悟人生哲理,引導學生發表見解作為重點。
【教學流程】
一、讀課文整體感知,感知澆水事實
1、初讀課文,思考并回答課文預習提示的問題: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再讀課文,畫出給樹苗澆水的句子。想一想,種樹人是怎樣給樹苗澆水的?
設計意圖:從整體入手,以讀為主感知課文,感知課文所營造的意境。通過閱讀提示可以讓學生明確閱讀的目標、閱讀的重點,養成邊讀想、邊批注的閱讀習慣。
二、再讀課文,提出自己的疑問
師: 種樹人來的天數并沒有規律,澆水的量也不一定,看到這里,你有什么問題?
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
師:(可以參與小組的討論。)
生:種樹人到底什么時候來?多久澆一次水?桃花心木為什么無緣無故會枯萎?如果你每天來澆水,桃花心木該不會枯萎吧?
師:這些問題是和作者一樣的。除了這些問題還有什么問題呢?繼續看課文再次提出問題。把你的問題放到你的學習小組內討論解決。
生:(在小組內進行激烈的爭論。)
師:(參與幾個小組的討論。)
師:通過剛才的討論,你還有哪些問題不理解,請提出來,我們一起解決。
生:“不確定的生活”指什么?
“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是怎樣的人?我不太理解。
生:“在不確定中,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和情感的感知,”我不理接這句話的意思?
板書:
環境的感受和情感的感知?
師:這句話我也不明白。怎么辦?這樣吧我先把他寫到黑板上。
生:“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我不明白?
板書:
養分轉化為能量?
生:為什么說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再枯萎了?這個問題好。寫到黑板上來。
板書:
為什么不再來,不再枯萎?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改變自己的角色,時而是課堂的組織者,組織學生如何學習,教師充當導演的角色;時而是學生交流的參與者,處在和學生平等的地位,與學生一起探討問題。能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在一種寬松熱烈的氛圍之中學習。有些問題教師即使會,也不講,而是點播、誘導,教師只好自己裝著不懂,把問題寫到黑板上,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之中解決。
生:“百年的基業”是什么意思?“不確定的自然”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