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教案設計及分析
師:這兩個問題誰能用書中語言來解決。
生:“汲水”是什么意思?
師:這個我知道。就是吸水的意思。
設計意圖:暗示學生你提的問題很簡單,沒有多少價值,也沒有寫出來的必要。這樣即不丟學生的面子,教師又能靈活地駕馭著課堂。如果學生提出一些毫無價值的問題在課堂討論,就不能訓練學生的探究學習的能力,學生的討論也是毫無意義的。教師直接告訴還能節省課堂的時間,盡快地進入下一步的教學環節。
生:我還有一個問題,種樹的人常來澆水,怎么又說又是隔三天,隔五天呢,矛盾嘛?
師:“常來”與“隔三天,隔五天”矛盾?這么多的問題我真的是解決不了,還得*大家的智慧,請同學們圍繞著黑板上的問題,再讀書,再討論。
(四人一個小組,邊讀書邊討論,教師參與小組的討論。)
通過思考,引導學生體會種樹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那漫漫的歲月中,不可能得到像種菜或種稻那樣能夠得到外界的精心照料,在變幻莫測的自然界中,只有依*自己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從而明白:“萬物競天,適者生存”的道理。
設計意圖:教學的過程是不斷生成的過程,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幾次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交流學習。學生合作的過程中,教師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
1、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
比如:有的學生在讀書的時候,一個詞不理解,但是,這個詞又沒有向全體學生解釋的必要,教師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告訴他這個詞的意思。再比如:課文中含義較深刻的句子,學生無論如何也是解決不了的,教師就要給予一定的提示或引導。
2、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節教師預定好的教案:
如:對同一個問題,有的學生的理解非常的古怪,與課文的內容差距較大,并且是教師備課時預料不到的,教師就要及時的想出對策,怎樣組織學生討論?
3、跟據不同的學生情況,指導學生學會怎樣學習:
比如:在第二次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把自己讀書時遇到的問題提出來,在小組內討論解決。教師的參與可以及時的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況,知道學生可能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提出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如果提出的問題沒有價值,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怎樣才能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
三、創設情境,進行口語交際,讓學生在交流與傾聽中感悟澆水的道理
師:把自己想象成種樹人和作者,把你心中的疑問向種樹人問,種樹人盡量用自己的理解來回答。
師:同座位的兩位同學任選其中的一角色,進行口語交際,注意說話的語氣。
學生練習,選擇其中幾組進行表演,其他學生進行點評。
設計意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要經常地跟別人交流,而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口語,那么,口頭表達能力的強弱就直接關系到交流的效果,因此,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又因為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發展語言的黃金時期,那么,盡快培養學生清楚、準確地運用語言,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新課標對口語交際總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很難想象,一個不會聽、不會說、不會口語交際的人,在這樣的社會里,怎么能夠生存下去。新課標適應這個變化,把聽和說整合為一個整體,使聽和說的目的性更強,并落實到口語交際上。在這兒設計這一環節目的就是將課堂變成了“舞臺”,變成了一個活的情境,通過生生互動,建立了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對學生而言,這樣的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的凸現,個性的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