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頂碗少年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弦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三次,終于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文章描寫了頂碗少年三次表演的過程,緊緊圍繞表演的“驚心動魄”展開。(1)抓住少年表演時的動作、神情進行描寫,表現頂碗表演動作的高難度;(2)具體描寫了觀眾觀看表演時的反應,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3)采用了擬人的手法對“碗”進行描寫,不僅體現了表演的難度之大,還烘托了表演的緊張氣氛。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觀眾、碗”具體描寫,突出表現了雜技表演的緊張程度。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課文的表達順序;二是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三是能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教學本文的重點是把握主要內容,弄清頂碗少年是怎樣面對失敗,堅持一次次表演,最后獲得成功的。難點是領悟作者看表演時受到的啟示。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在輕松幽雅的樂曲聲里,只見他頭上頂著高高的一摞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臥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上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
這句話是對頂碗少年表演的具體描寫,在柔美的樂曲聲烘托下,少年表演的柔美動作──“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著肢體”,與樂曲融為一體,體現了東方雜技的優美,給人以美的享受。“忽而臥倒,忽而躍起……”寫出了表演動作的變化,柔中有剛,省略號蘊含著表演動作的變化無窮。對碗的描寫襯托出了少年的表演技藝高超,同時也可以看出表演的難度很大。
②頂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著,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
這是對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時的表情、動作的描寫,表現出對觀眾的歉意和內疚,從“微笑”“不失風度”可以看出他對表演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
③臺上,頂碗少年呆呆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第二次失敗,使少年信心頓失,勇氣銳減。“呆呆地站著”“臉上全是汗珠”“不知所措”這些描寫將少年此時的沮喪、尷尬刻畫得入木三分,躍然紙上。
④少年鎮靜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鞠了一躬。
經歷了兩次失敗,少年沒有被嚇倒。“鎮靜”表現出少年經受起了失敗的考驗,又重新開始第三次表演。
⑤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
這是作者看了表演發出的感嘆,也是文章的題眼所在。表達了作者對頂碗少年不畏艱難、不怕挫折、承受壓力、敢于拼搏的贊嘆。
⑥在以后的歲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
這句話與課文開頭的第一句相照應,突出這次雜技表演給作者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句末的省略號是作者從中受到的啟示,耐人尋味。
(2)對詞語的理解。
不失風度:不喪失美好的舉止姿態。
驚心動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動很大。文中指頂碗少年的表演使作者受到很大震動,留下深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