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服務》教學實錄、點評與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對這樣的議論文,要能抓住要點,理解內容;反復閱讀,了解其論述方法;細心揣摩,掌握其表達順序。在對問題的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判斷,主張個性化的閱讀。
本課以課題為人民服務為論點,從“生死的意義”,“不怕批評”,“互相關心”三個方面,運用“引用”,“對比”“舉例子”三種論證方法進行論證。
教者吳迎春老師能抓住課文特點,采用讀段抓住中心句,讀中心句提煉關鍵詞的方法將厚重的書讀薄。再以第2段為重點,通過讀、看、說(為下面的寫做鋪墊)的形式理解內容,領悟“引用”,“對比”“舉例子”三種論證方法,并學以致用,巧妙設計,將文本內容放手交給學生,由學生自主地選擇論點,并運用上述論證方法進行即興論證,將對課文的理解融入到讀寫結合中,這樣將文本由薄讀厚,讀深,讀重,從而經歷了“語言文字——思想內容——語言文字”一個完整的內化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使小學語文的性質得以顯現,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電教媒體宏大的閱兵儀式,整齊高昂的為人民服務的口號,為學習全文,體會情感打下了伏筆。同時,教者深課淺教,處理教材有大家之氣,在吃透教材,吃透學生的基礎上,跳出教材,并合理開發和利用教材資源。從“引用”入手(第二自然段),激發學生潛在的文學底蘊,由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引出學生古詩積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清照的“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陶行知的“帶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陸游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很好的踐行了語文課程標準(課標對小學生在積累方面的要求:1-2年級,背50篇古詩(段),讀5萬字;3-4年級,背50篇古詩(段),讀40萬字;5-6年級,背60篇古詩(段),讀100萬字.。)。從對比入手,理解“死”的不同含義:“為人民利益而死的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讓學生通過比較換詞,前一個“死”,學生換為:犧牲,英勇就義……,后一個“死”,學生換為:上西天,一命嗚呼……,并通過表情朗讀,做動作讀,讀出“死”的不同情感。這些環節的安排,字、詞、句、段得以扎實的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這一過程中,語文教學的特點得到很好的把握。教師采用語文教學中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讀,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與文本用心對話的基礎上,讓學生讀中感知,讀中理解,讀中培養情感,受到情感熏陶,具體形式有速讀、有感情讀,配樂讀,做動作讀,默讀。尤其是默讀,課標對默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3-4年級初步學會默讀;5-6年級要有一定的順序,每分鐘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