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孫漂流記》教學設計
薛老師在短短的一個多月的時間,學生就會自己制定學習目標,而且掌握了一定方法。這就有力地告訴我們,只要沉下心來,潛心鉆研,在實踐中不斷地探討就會有成果。也告訴我們學生的可塑性及他們的發展在于老師的引導。
三、激qing燃燒、感染學生
聽課的老師深有感觸地說:“薛老師的課是激qing燃燒的課堂”。真是這樣,一點也沒有夸大其詞。薛老師精力充沛,飽含激qing,表現在他的每一句話,都是鏗鏘有力,句句到位,字字落地有聲。他的激qing不斷地感染學生,他的激qing不斷地使課堂升溫,他的激qing使學生學習的情緒不斷高漲。
人們都說語文是藝術,語文課是充滿藝術的。教師用優美的語言奉獻給學生,學生則在欣賞中學習語言,對學生來說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四、以人為本、提高語文綜合素質
語文作為文化的載體,無法脫離人文性、思想性是不待言的,但如果因為近年來把語文課教成“純知識課”,破壞了“人文性”,而反過來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這是誤區!葉圣陶先生曾說:“我說語文是一種工具,就個人說,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達思想的工具。”這就暗示我們這是一種特殊的工具──能傳承文化,交流思想的工具,人文思想蘊含其中。本節課薛老師很好地處理了它們之間的關系。在讀書、理解內容、學習語言的同時都在感悟魯濱孫的那種敢于克服困難、善于克服困難的精神,并能進行有實際價值的模擬體檢,突出了以人為本,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教學。
五、大膽摒棄,突出重點
每篇課文都是學習語文的例子。薛老師牢記這一點,摒棄了逐段逐句的分析理解,而是緊緊地圍繞學習目標進行,一是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思想;二是尊重學生的要求,完全為學生服務;三是抓住訓練點,進行強化,使之訓練到位、扎實,效果明顯,可信可學。
六、查找問題,深刻反思
語文課堂教學正處在新課程標準的研究、貫徹之中,每節課都是在動態的研究之中,問題的存在是客觀的。薛老師這節課有三個問題,尚需進一步探討研究。
1、語言積累與運用:
語言的積累與運用作為語文課及本節課的一個學習目標,在時間上應該是充分的,應該給予保證,薛老師在這方面有一些忽視,所以學生感到匆忙,無論在選擇上還是在交流上及老師補充上都有一些不扎實的感覺。
2、 外延、拓寬要把握“度”:
語文課的外延及拓寬的內容,都要從教材的實際、學生的需要出發,絕不可牽強附會,或因噎廢食。本節課引導學生模擬體檢的時間多了一些,應該把握一個“度”,適可而止。
在此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所了解到的有關魯濱孫的一些故事,來提高學生課外閱讀、收集資料的興趣及口頭表達能力。
3、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機智十分重要。老師要機敏地抓住課堂中出現的情況,進行到位的訓練。本節課有一個地方老師沒有抓住,真是可惜可嘆。
例:魯濱孫在船艙里找到了許多錢,老師問學生怎么看這些錢?一生馬上說:“說明金錢不是萬能的。”老師對這一學生的回答沒有進行深究。又一生回答說:“在這荒島上錢不能花。”老師對這個回答顯然很滿意,又強調了一遍。我認為第一個學生的回答很深刻,老師應該緊緊抓住“金錢不是萬能的”進行人文教育,是一個難得的教育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