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一、借助什么來創設情境最為合理
情境的創設對于學習這類講述深奧的科學精神的文章來說,極其重要。必竟,文章深奧的哲理是學生難于理解的;必竟,承載著科學精神的事例也必定會因為通俗易懂而導致學生讀文興趣的缺失。如何能激起學生讀文的興趣,是學好本文的關鍵。于是,我在迷茫中開始思索。當時有兩套方案:1.從可能會引起學生興趣的貓猬獸引出。借助一些資料,再現這一情境,讓學生有一種真切地體會;2.從文本出發,再現懷特森老師的課堂,讓學生產生質疑,然后再讀課題,生成疑惑,從而產生對讀文的興趣。在思量再三后,我選擇了后則。理由有三:1.二套方案異曲同工,但第二套方案是從文本出發,是借助文本把學生引進一種質疑的氛圍之中。顯然,文本情境與其他的情境創設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就是,文本情境源于文章本身,不僅能讓學生充分地運用文本,而且這種情境也會隨著文本內容的推進,情境也仍會不斷生成與發展。這種情境可以至始至終生成于課堂之中,而課文本身與學生都是這種情境的創設者與推進者;2.利用文中對這堂課的描述,讓學生走進懷特森先生的科學課堂,能讓學生可以直面懷特森老師,并對懷特森老師這個極富個性的人物形象有一個入情入境地體會,從而便于學生在這個形象中領悟其宣揚的敢于質疑的科學精神。而方案1則會暫時丟失懷特森先生的形象;3.采用方案2之后,可以讓學生在課前的對懷特森先生的質疑與課后的說服他人對懷特森先生 的質疑與不解,起到首尾呼應的效果,可以引發學生的探究性閱讀,可以在說服他人中體會科學精神的含義,可以在說服他人時得到語言的訓練。當然,這樣的處理方式也吻合了本文的構思。
二、略讀課的底線在哪里
《我最好的老師》是一篇略讀語文,哪么我該如何體現略讀的教學特色呢?在這里我想引入《教師用書》中的一段論述: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從內容上說,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讀課文的教學,一般只要抓注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理解詞句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二是從方法上說,教師要更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在這里我無意去分析精讀與略讀的區別,我也無法用簡潔的話語來陳述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但我在思索:《我最好的老師》這一略讀課的教學應該有什么?1.課文的重點、難點的理解還是需要教師的引導。如比,本文中懷特森先生的極富哲理的話語,在理解上還是有一些難度的,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去尋找理解的方式與途徑;2.關鍵詞句的訓練仍然是不可或缺,但重點應該落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上。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我盡可能地讓學生去發現,然后引發學生的品讀;3.突出主線(從懷特森先生的形象中感悟到一種科學的精神),而略去一些枝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試圖通過一個主問題(為什么懷特森先生的學生要說他是自己最好的老師)下的兩個子問題(懷特森這出人意料的舉動的真正目的;懷特森先生給學生帶來的影響)讓學生去讀,去悟。哪么我這樣的理解是否正確,當然還需要各位老師的探討,更需要專家的引領!
三、人文性這么強的課文,而且在語言的特點不甚顯明的情況下,如何來做到“得意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