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及說課(精選17篇)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及說課 篇1
教材簡析:
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 教學方法獨特, 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教學目標:
1.正確讀記“侃侃而談、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饒有趣味、終身受益”等詞語。
2.讀懂課文描寫的故事,理解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體會到一個人具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和懷疑能力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為什么認為懷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師。認識到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的科學態度,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貴品質。
教學方法:
1.課前查閱、收集關于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的故事、文章。
2.在這堂課上抓住 “這算什么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沖突,設計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峰回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臺,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
3.運用感性手段引導學生體會抽象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體驗與想象,在情境中感悟。
教學過程
一、交流談話,導入新課。
1.讀課題,強調“最好”。
2.說一說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應該是怎樣的?
二、自主預習,初讀感知。
1.聽寫詞語并連詞成句。
2.對照閱讀提示中的問題自主探究學習。
三、讀議結合,理解“最好”。
問題:為什么說懷特森是“最好的老師?”
1.關注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變化,抓住“這種老師算什么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沖突,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①這句話的言下之意是──?
②再把課題和這句話連起來讀一讀,你有什么感覺? 有什么要說的,要問的嗎?
③懷特森先生究竟做了什么讓我們這么生氣,這么氣憤?
2.關注對懷特森先生的認識。感受先生與眾不同的教學方式,及作者為什么說懷特森先是他“最好的老師?”
學著用懷特森的語氣解釋給大家聽。可以選擇幫助,更希望能完全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
三、回歸整體,加深對科學精神的理解。
1.“不要讓自己的腦子睡大覺”是什么意思?怎樣才能不睡大覺了?
2.上懷特森先生的課,每一次都是不尋常的“冒險”──“不尋常的冒險”意味著什么呢?
3.懷特森老師是最好的老師,他讓我明白了 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善于發現問題并研究問題的人往往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你知道哪些事例?
2.你喜歡懷特森老師這個觀點嗎?學生自由暢談。
3.讀下面文段后交流自己的體會。(略)
五、作業(略)
1.名言積累范例
2.按要求寫詞語:
想方設法(含有近義詞) 、 、 。
深信不疑(含有反義詞) 、 、 。
侃侃而談的近義詞 。
3.小作:我最好的老師
《我最好的老師》寫的是一個叫懷特森的老師,他在課堂上把錯誤的動物學知識“教”給了學生,讓學生們測驗都得了不及格之后,他才說出真相。以此教育他的學生時刻保持警惕,不要認為課本和老師就永遠正確。文章短小深刻,充滿哲理。
我本是初中教師,第一年上六年級的課。我覺得這篇教材不只是對學生有極大的啟示,對我們老師而言,如何做“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能起不小的警示作用。
我的教學設想有三點:
第一、問題情境:課堂成為整體。這篇文章語言樸實,但內涵深刻,鎖住題眼“最好”,把“為什么作者認為懷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師”作為一個大的問題情境來探究。
第二、矛盾沖突:課堂變得鮮活。只有觸動學生的情弦才能夠撥出悠揚的樂章。我抓住“這算什么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沖突,設計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峰回路轉深感“佩服”。這在個環節中,讓學生“情在朗讀中感,理在體驗中悟”。就在這咀嚼詞句和轉換角色中,體會到了懷特森先生的“好”。
第三、價值引領:課堂變得深刻。課文中的“好老師”與我們的普遍認識是有一定差別的,課文所提倡的懷疑主義也是當下中國學生所缺乏的。在教學這課的后半部分,把如何依托文本,幫助學生構建價值觀的文章再做足、做細,讓課堂有深度。所以我在教學設想中加了一個環節:回歸整體,加深對科學精神的理解。設計了三個題目,層層遞進地認識“懷疑主義”,建立起“懷疑主義”這個新的價值觀。
我希望大家幫我解決的難題也有四點:
一是小學自讀課文與主題課文教法的區別。
二是本堂文本解讀的“尺度”。如“最好的老師”中的“最好”;“科學精神”中的“懷疑、思考、迷信、冒險”的理解。
三是對學生思維、口語表達訓練的程度。
四是常規手段教學。我沒有用多媒體教學,并不是我不會使用,我覺得對這篇課文而言,讓學生立足文本,情感的投入、理性的思維非常重要,視覺的沖擊無足輕重。
以上幾點,敬請各位老師、專家批評指正。
(原載2009年4月《沅江教研》白皮書)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及說課 篇2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自讀自悟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作者為什么認為懷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師。
3.認識到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的科學態度,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貴品質。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收集關于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的故事、文章。
教學過程
一、回顧前文,導入新課
在前幾篇課文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一位位不怕困難、苦戰攻關、善于發現、極具科學精神的科學家。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極有個性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默讀課文,想一想:
① 課文講了一件怎樣的事?
② 作者為什么說懷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師”?劃出課文的中心句。(懷特森先生讓我還有我的同學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不迷信書本、也不要不迷信權威。)
三、讀議結合,深刻理解“最好”
1.作者用哪些事實說明懷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師?
2.老師在讀這篇課文時,也不禁被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所折服,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
3.懷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讀、劃、議)
四、回歸整體,加深對科學精神的認識
1.古今中外,善于發現問題并研究問題的人往往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級學的《畫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給戴嵩指出錯誤的小牧童;四年級學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中敢于挑戰權威的伽利略等。)
2.結合本單元前三篇課文,談一談你對科學精神又有了哪些認識?
五、拓展閱讀,遷移延伸
1.閱讀《嗅蘋果》,讀后交流自己的體會。
嗅蘋果
學生們向蘇格拉底請教:怎樣才能堅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蘇格拉底讓大家坐下來,隨后取出一個蘋果。他用手指捏著,慢慢地從每個同學的座位旁邊走過,一邊走一邊說:“請同學們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氣中的氣味。”
然后,他回到講臺上,把蘋果舉起來左右晃了晃,問:“哪位同學聞到了蘋果的氣味兒?”
有一位同學舉手回答:“我聞到了,是香味!”
蘇格拉底再次走下講臺,舉著蘋果,慢慢地從每一個學生的座位旁邊走過,邊走邊叮囑:“請同學務必集中精力,仔細嗅一嗅空氣中的氣味。”
稍停,蘇格拉底第三次從講臺走到學生們中間,讓每一個學生再嗅一嗅蘋果的氣味。
經過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個學生外,其他學生都舉起了手,都說聞到了蘋果的香味。
那位沒舉手的學生環顧周圍看了看,覺得一定是自己錯了,于是也隨波逐流地趕緊舉起了手。
蘇格拉底臉上的笑容不見了。他舉起蘋果緩緩地說:“非常遺憾,這是一枚假蘋果,什么味兒也沒有。”
課后反思:
《我最好的老師》,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老師懷特森先生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本文的文章結構清晰簡潔,語文樸實。我拿著書本反復閱讀。最終,根據課文的寫作特點,把教學重點定為:探究懷特森老師運用與眾不同的教學手段來培養學生具有懷疑精神的做法;教學難點定為:學習本課一事一議,從一個具體的事例發現一個道理的寫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圍繞學生的關注點“懷特森到底是什么樣的老師”、“他為什么是最好的老師”引領學生走進課文,走近主人公。我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懷特森算哪門子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沖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先感受“氣憤”,激發學生思考:懷特森老師究竟做了一件什么事讓我們氣憤;后深感“佩服”,向學生提出疑問:面對氣憤的學生,懷特森到底用怎樣的教導讓我們明白了原委,改變了看法?在這一環節設計中,我利用小組合作平臺,喚起學生的內心糾結:如果你是懷特森先生,你會怎樣辯解?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同時進行角色體驗,感受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式,出人意料的舉動,從而感受懷特森老師的良苦用心-----讓我們永遠記住: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通過前后情感沖突,讀懂“我”對懷特森先生的贊揚,體會獨立思考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的重要,并讓學生恰當地表達了自己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從而讓學生真正走進了文本,走近懷特森先生那充滿“冒險”的課堂,從而感受到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風格
靜下心來,回頭看,最大的感受是,這篇文章是略讀課文,但我感覺自己上成了精讀課文,大量地講解,沒有進行大膽地取舍,覺得什么都很重要,對于略讀課文的定位沒有把握好。雖有帶著學生一起感受懷特森先生的人格魅力,但是沒有和學生一起沉下心研讀課文,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從而對于學生的語文能力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小練筆的設計:從《我最好的老師》所想到的……學生寫的內容與課堂上的回答無多深地拔高,泛泛而談,還不如進行詞語教學,結合《詞語手冊》中的題目進行練習。
作為語文教師,拿起語文書,靜下心來讀,沉入課文讀,找準問題的切入點,讓學生語文能力在課堂上得到有效提高,這就是本次教學給我最大的啟示。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及說課 篇3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順序,了解作者對懷特森先生的作法從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
2、理解和培養獨立思考,不迷信權威的科學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生詞。
侃侃而談 目瞪口呆 破綻 糊弄 終身受益
教學重點
如何在課文講解中使學生逐步培養“獨立思考,不迷信權威”的科學精神。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運用分析、討論、評價來突破重點。
教具準備
一輕一重二個物體
教學過程
師:大家都看到了老師手里的東西,好奇吧!老師想問一問,如果從三樓把這個東西同時往下扔,你們猜,是物體A還是物體B先著地呢?(學生也許有不同的看法。)
師:大家還記不記得,關于扔鐵球的試驗還有一段有趣的來歷呢?同學們想不想聽一聽呢?
在西方的科學史上,有一位權威人物,名叫亞里士多德,他就像中國的孔子一樣。他寫過許多書,大家都把它當成經典,認為絕對是不會錯的,其中就說到“兩個鐵球同時落下一定是重的先著地。”這聽起來很在理呀!可是就有人認為不對,他經過獨立思考,反復試驗認定大科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是錯的。并在意大利的比薩斜塔上做了一個試驗,事實證明這個人不迷信權威,獨立思考的結果是正確的。這個人后來成為了一名著名的科學家,他的名字?有沒有同學知道?我們是哪個年級的課文中學到的?
板書(伽利略)
是啊!伽利略成功的秘決就在于不迷信權威,獨立思考(板書 不迷信權威獨立思考)讓學生一起讀。
師:是的,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大家都聽老師的話,老師就像是一位權威,如果有一位老師叫他的學生不要相信他的話,大家會覺得很奇怪吧!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好!今天我們來學習新課 板書《我最好的老師》
師: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完成老師的隨堂練習,不懂的生詞根據上下文來猜一猜。老師給大家五分鐘的時間,好,開始。讓學生自主以喜歡的形式讀書。
師:出示隨堂練習
懷特森先生是位教 課的老師,他的教學方法 ,一次,他講解了一種叫做“ ”的動物并測試。出乎意料的是同學們卻都得了 分。懷特森先生解釋之后才讓“我”明白。后來,上科學課成了一種” 。但也讓我們 ,懷特森先生真是我 的老師。(和學生一起完成練習,了解課文梗概)
師:是啊!為什么照老師說的也有錯,居然給零分,大家的反應是如何的呢?
讓學生找出當時作者他們氣憤的句子讀一讀。
師:從這些描寫中,作者他們對懷特森先生的作法是否理解呢?如果你也遇到這樣的老師,你們會怎么樣? 【討論】
讓學生帶著不理解,充滿怨氣的感情讀句子。
師:那么懷特森先生的理由是什么呢?他認為我們應該怎樣上課呢?
讓學生找出懷特森先生解釋的理由的句子讀一讀。
師:很好,是啊!我們上課也應有這種精神獨立去思考,發現問題。這樣才會進步的。
師:后來,上科學課成為了一種 ?
作者他們上課都是怎樣的呢?
讓學生找出作者為了駁倒懷特森先生的觀點,他們是怎么做的句子讀一讀。
師:是的,這個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啊!杯特森先生用零分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讀)
師:對了,就像著名科學家伽利略一樣,如果他也像別人一樣相信了亞里士多德的話,不獨立思考,相信權威,那他也就不會成為著名的科學家了。
師:那么,同學們對懷特森先生的做法理解了嗎?我們一起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師: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不,你的看法錯了)
師:可見,同作者他們對于懷特森先生的做法理解了。懷特森先生告訴了他們一個終身受益的教訓。(不迷信權威,要獨立思考)
現在,同學們對懷特森先生的做法有什么樣的感受呢?
四、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找一找科學家的故事,下節課交流。
3、抄寫生詞。
板書設計
我最好的老師
懷特森先生 同學們
講解考試 不 要 零分
迷 獨 氣炸了 (不理解)
獨立思考 信 立 冒險
權 思 終身受益 理解
判斷真偽 威 考
我最好的老師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及說課 篇4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自讀自悟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作者為什么認為懷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師。
3.認識到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的科學態度,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貴品質。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生字、新詞、重點語句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交流談話,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你認為什么樣的老師是最好的老師?
2.這節課讓我們去認識一位最好的老師。請同學們讀讀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請你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學習任務。
二、自主預習,初讀感知
1.自由練習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2.不理解的詞語,通過查字、詞典,聯系上下文,看圖或小組討論等方法解決。
3.整體感知課文,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
三、圍繞提示,自讀自悟
1.學生圍繞閱讀提示中的思考題“作者為什么說懷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師?’”來自主學習。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
四、全班交流,讀中點撥
小組代表向全班匯報本組學習體會,教師組織學生就重點內容進行全班交流與研討。
1.關注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變化。抓住了“這算什么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沖突,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2.關注對懷特森先生的認識。感受先生與眾不同的教學方式,及作者為什么說懷特森先是他“最好的老師?”
3.關注文章給學生其他方面的的啟示。
五、總結收獲,拓展延伸
1.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學生自由暢談。
2.選下面的一個題目寫一寫。
《我看懷特森先生》 《由<我最好的老師>所想到的》
《假如我是懷特森先生的學生》 《怎樣看待書本和權威》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及說課 篇5
1.懷特森認為一個人應該具有哪幾種能力
答: 。
2.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答: 。
3.懷特森讓我們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答: 。
4.你喜歡懷特森老師嗎?為什么?
答: 。
5.當歷史老師上課時,有人說:"凱蒂旺普斯"這意味著什么?
答: 。
6、本文介紹懷特森來時哪兩件事?這兩件事共同說明了什么主題?
答: 。
【參考答案】
1.獨立思考和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
2.懷特森先生是我的科學老師,一次老師給我們講述一種名叫貓猬獸的動物,然后是測驗,結果每個人都是0分.
3.告訴了我們不要迷信權威,不迷信書本.
4.喜歡,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
5、說明歷史老師講錯了,或者有人對歷史老師所講的內容有質疑。
6、第一件事是他上課編造出來一種動物“凱蒂旺普斯”,我們按照他所講的內容答考卷時,每個人都沒有及格。第二件事是他告訴我們大眾牌轎車是個活物。在這兩件事中我們都得到了懲罰和教訓,那就是:不要盲目聽信權威,要時刻思考問題,大膽提出質疑,要有提出不同意見的勇氣,要用自己的思維去獨立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有自己的想法。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及說課 篇6
【說教材】
這篇課文是人教課標版十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他用出乎預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教學目標
一是正確讀記“編造”等十二個詞語。
二是讀懂課文描寫的故事,理解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體會到一個人具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和懷疑能力的重要性。
三、進一步學習通過具體的事例說明道理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一、 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精神的另一側面——獨立思考和懷疑精神。
二、讓學生學習這篇課文一事一議,從一個具體的事例發現一個道理的寫法。
【說教學】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采用-激趣引入的方法:“說一說,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么樣的。通過學生對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師的討論,明確了好老師一般都應該是認真負責、知識面廣、嚴格要求、關心學生…….然后,自然的過渡到課題《我最好的老師》。接著進入第一個教學環節:初讀課文,要求 1、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我”最好的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
第二個環節,再讀課文,走進“最好的老師”。主要從理解四個重點句子入手,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說懷特森先生是一個最好的老師?”的道理。
第三個環節,是細讀課文,走進“最好的老師”,為此,我設計了一個思考題:“懷特森先生有個性,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乎預料的舉動,除了給我們帶來驚訝,帶來不可思議之處,對學生會有什么好處呢?”通過學生的討論和交流,使學生明白了如何去接近真理?為什么要不迷信書本,也不要夢想權威?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懷特森先生的良苦用心。
第四個環節,總結,拓展延伸。 1、學生自由暢談:你喜歡懷特森這樣的老師嗎?為什么? 2、選擇下面的一個題目寫一寫:《我看懷特森先生》 《 由“我最好的老師”所想到的》 《 怎樣看待書本和權威》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及說課 篇7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下面是小學六年級語文課文《我最好的老師》的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一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年級下學期第五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本文語言通俗,道理明晰,主要采取 “由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
這篇文章無論從標題,還是到內容,都能夠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因此,教學導入時,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什么樣的?”切題,待充分交流之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么樣的呢?”,將學生帶進課文。
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以后,便引導學生找到文中對懷特先生評價的句子----------“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以此展開了重點內容的突破,學生自然談到了懷特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和出人意料的舉動。我順勢引導學生體驗:如果你是懷特森老師的學生,面對這種種出人意料的舉動,你會怎么想?你可否有與作者同樣的心情?哪些詞語才足以表達你當時的心情?此三問的目的其實有兩個方向。其一:給予學生暢談認識的機會,如果學生能夠談到“感激”,想必他們已經讀懂了文章蘊含的道理。其二: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引導學生抓一些關鍵詞語來體會,并能夠有感情地朗讀。
最后,要理解懷特先生事例中所蘊含的科學精神直接可以從書中的總結可以得知。但文章中“以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的理解倒是挺陌生的。我的做法是讓學生找到文中所提及的科學精神,然后問及“結合文中故事,你是怎樣知道這些科學精神的?”待學生談論時,我再順勢給他們概括“其實,同學們剛談論人物的科學精神時,都是在具體的事例中體現的,這就是一事一議的寫法”。
在教學的結尾,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練筆: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你認同這樣的觀點嗎?說說你的看法。從學生上交的練筆作業來看,除了幾個學生認為這樣會讓學習不好的學生無所適從外,其他人都從不同側面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論證,有的甚至還引經據典呢!
我發覺,在整個導學過程中,與其說是我引導學生經歷了一次情感的轉變,還不如說是學生引發了我對自己以往教學的一種覺醒:無論授人于魚,還是授人于漁,都必須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每堂課都是“冒險”。一旦擁有了“學習興趣”這位“最好的老師”,教師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對于那些循規蹈矩不愛動腦或者調皮搗亂根本不想學習者,不讓他們的大腦“睡覺”尤其重要。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二
昨天上午,我上了一節公開課。說實話,上略讀課文難以把握教師引導的度。我認為對略讀課文的教學應該是讓學生運用已學的方法根據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自主閱讀,教師只是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對某些難點進行點撥。執教略讀課文,還應該引導學生去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并將寫作方法運用于自己的習作實踐中。本著自己對略讀課文教學的理解,我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案。我執教的是《我最好的老師》這篇課文,文章語言樸實,但內涵深刻。這堂課下來,覺得有成功也有缺憾。
這節課做得較好的地方有這樣幾點:
一、抓住了“這算什么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沖突的線索進行教學。“水嘗無華,相蕩既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于是,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么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沖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峰回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臺,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學生的感情變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的。這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三維目標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結構,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可以融入情感這一磁場中的有知識,有能力,有過程、有方法、當然更有態度和價值觀。在學習中,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從一堂課到每一堂課,從他的課堂到別的課堂,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帶給學生的懷疑主義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訓練,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載體,事實上也是學生們對懷疑主義這一價值觀是否真實有效建立的一個檢驗和展示。從這個意義上說,拓的是課文的意蘊,展的是課文的內涵。
二、自主、探究學習的學習方法,通過讀來理解感悟文章。
圍繞這“這算什么老師——我最好的老師”兩個層次展開的。從內容上看圍繞中心的句子較為明顯,《語文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時,緊緊抓住這個文章的文眼來進行,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教學時,是輕分析,重感悟,讓學生自主閱讀。熟讀中不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悟表達方式、獲得情感的體驗。讀后又讓學生自由談體會和感受,學習作者是“怎樣表達”的,做到時時刻刻進行切實的語言訓練,又時時刻刻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但是值得我改善的地方還更多。
1、課堂上的評價語言貧乏單一。在學生談自己的感受時我經常在重復學生的回答,而沒有及時對學生說的話進行適當的評價,錯過了許多課堂上有價值的生成。
2、指導朗讀形式單一,學生讀得不夠充分,主要是因為教師引導不到位。
3、對學生缺乏信心,老是怕學生說不出來,就自己代替學生說出答案。我們要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4、沒有做到關注每一個學生。課堂上只是留意舉手的學生而忽視了班里的“弱勢群體”,沒有有更多的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
總之,這節課我在課堂上和學生的學習還算順利。教學目標基本上是完成了。但是,更多的細節方面我還要注意。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及說課 篇8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自讀自悟、讀議結合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
3、認識到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的科學態度,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貴品質。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為什么認為懷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師。認識到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的科學態度,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貴品質。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預習要求】
1.讀通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在你們的眼中,什么樣的老師才稱得上最好的老師?
2. 學生暢所欲言。
3. 揭示課題。
4. 學生讀題后,就題質疑。
二、攜問會文,走進最好的老師——懷特森先生
1. 學生帶著問題放聲自讀課文,走進文中的這位好老師,并圈出文中的關鍵詞語。
2. 讀后匯報交流。
(1)小組交流圈畫的詞語。
(2)指名學生把圈畫的詞語寫在黑板上。
3. 讀讀寫寫,熟悉詞語。
4. 考查預習課文、感知課文的程度。
(1)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你覺得懷特森先生是個什么樣的老師?
(3)你贊同他的觀點嗎?說說你的看法。
三、精讀會文,走近最好的老師——懷特森先生
1. 多媒體出示:
當我讀到( ),我覺得懷特森先生是位( )的老師。
2. 學生盡情讀文,并做批注。
3. 個性表達,燃情導讀。
(讓學生暢意表達,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的內容,靈活展開教學,努力使課堂充滿靈動。)
4. 提煉文本,升華理解。
(1)課件出示:
懷特森先生用這么一種出人意料的舉動,獨具匠心的教學方法,讓他的學生都不會忘記( )。
(2)小組交流匯報。
四、延續話題,贊美最好的老師——懷特森先生
1. 這位懷特森先生是怎樣的老師?為什么?
2. 真情表白。
(1)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你想對懷特森先生說些什么?
(2)二十年后,你或許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想起懷特森先生當年的教誨,你又想對他說些什么?
3. 課件播放:伽利略挑戰權威《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故事。
(1)你知道這位年輕人是誰嗎?看了故事,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2)生談感受說啟示,師相機介紹伽利略,以增進學生對他的了解與崇敬。
4. 你有過挑戰權威,挑戰教材,不迷信書本,敢于創新的事例嗎?
五、真情感言,情灑最好的老師
1.學了這篇課文,相信同學們一定感受頗深,請為此寫幾句學習感言。
2.學生展示真情感言。
六、激情延伸,感懷自己最好的老師
回憶教過自己的老師,哪位最令你難忘?是他的循循善誘,精湛的教學藝術,還是他父母般的愛心?……課后請你自擬題目,也寫寫自己最崇敬的老師。
本環節的設計旨在讓學生讀通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并懷特先生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奠定學習基礎,提高教學時效。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開課導題,尊重學生,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釋放學生表達的愿望,為學生就題質疑做好鋪墊,讓學生的思維發展從問題開始。
攜問入文,引領學生切入主題,讓學生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感悟課文內容,初步走近懷特森先生這個人物。
以讀為本,以讀促悟,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解讀,走近課文,走近主人公,讓學生換位體驗,對比感悟,讀評析滲,讓情感態度和價值感滲透到潛心會文中去,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讀書中、辯議間自然產生涓涓流淌。
情到真處本自流,把握學生的關注點、興奮點,及時進行提示、指導,讓學生語贊懷特森先生,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發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努力實現個性化閱讀。
讓讀與寫有機結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在發展語言的同時,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語文課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讓學生在接受人文教育的同時,激發對生活情感的認識,提筆感恩辛勤培育自己的老師,很好地實現了一次歷練文筆的情感表達,這正是我們語文教學的一大追求。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及說課 篇9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21課《我最好的老師》。
教材分析:
本文是美國作家大衛·歐文回憶自己少年時代學習生活時寫的一篇文章。它敘述了科學課上懷特森老師運用“故弄玄虛策略”,教會學生“質疑”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對學生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又獨具一格的老師形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與學生常見的文章有所不同: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描寫人物,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點。文中既有對懷特森老師的語言、動作、神態的正面描寫,也有對“我”的心理活動、懷特森老師教育效果的側面描寫。二者相互結合,懷特森老師特點就更加鮮明突出了。
學生分析:
文中所塑造的懷特森老師的形象對學生是一種“沖突”。首先是視覺上的沖突:懷特森老師別具一格的科學課讓學生耳目一新。其次是心理上的沖突:他們沒想到懷特森老師會“戲弄”自己的學生,這讓他們的心里有些受不了。再次是思維方式上的沖突:現在的大多數孩子還是教師和教材的忠實信徒,他們從來都沒有想過去懷疑教師和教科書上說的,因此是對他們多年來一種思考方式的挑戰。
設計理念:凸顯語文課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努力用活教材,通過感悟朗讀,拓展補白等方式,提升語文閱讀的廣度與深度。
關注學生的主體發展,緊扣學生的關注點,開展探究性的學習活動,通過質疑解難,拓展學習,讀讀議議,讀寫結合等方法,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獲得情感的體驗,進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及創造潛能。
教學目標:
1.正確讀記“編造、破綻、強調、教訓、駁倒、論證、權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饒有趣味”等詞語。
2. 讀懂課文描寫的故事,理解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體會到一個人具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和懷疑能力的重要性。
3. 進一步學習通過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作者為什么認為懷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師。認識到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的科學態度,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貴品質。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在你們的眼中,什么樣的老師才稱得上最好的老師?
2.學生暢所欲言。
3.揭示課題。
4.學生讀題后,就題質疑。
【設計意圖:“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開課導題,尊重學生,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釋放學生表達的愿望,為學生就題質疑做好鋪墊,讓學生的思維發展從問題開始。】
二、攜問會文,走進最好的老師——懷特森先生
1.學生帶著問題放聲自讀課文,走進文中的這位好老師,并圈出文中的關鍵詞語。
2.讀后匯報交流。
(1)小組交流圈畫的詞語。
(2)指名學生把圈畫的詞語寫在黑板上。
3.讀讀寫寫,熟悉詞語。
4.考查初讀課文、感知課文的程度。
(1)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你覺得懷特森先生是個什么樣的老師?
(3)你贊同他的觀點嗎?說說你的看法。
【設計意圖:攜問入文,引領學生切入主題,讓學生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感悟課文內容,初步走近懷特森先生這個人物。】
三、精讀會文,走近最好的老師——懷特森先生
1.多媒體出示:
當我讀到,我覺得懷特森先生是位( )的老師。
導語:為什么說懷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師?請同學們對照屏幕上的問題,再次細細品讀課文,真真切切走近這位好老師——懷特森先生。
2.學生盡情讀文,并做批注。
3.個性表達,燃情導讀。
(讓學生暢意表達,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的內容,靈活展開教學,努力使課堂充滿靈動。)
4.提煉文本,升華理解。
(1)課件出示:
懷特森先生用這么一種出人意料的舉動,獨具匠心的教學方法,讓他的學生都不會忘記( )。
(2)小組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以讀為本,以讀促悟,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解讀,走近課文,走近主人公,讓學生換位體驗,對比感悟,讀評析滲,讓情感態度和價值感滲透到潛心會文中去,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讀書中、辯議間自然產生涓涓流淌。】
四、延續話題,贊美最好的老師——懷特森先生
1.這位懷特森先生是怎樣的老師?為什么?
2.真情表白。
(1)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你想對懷特森先生說些什么?
(2)二十年后,你或許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想起懷特森先生當年的教誨,你又想對他說些什么?
3.課件播放:伽利略挑戰權威《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故事。
(1)你知道這位年輕人是誰嗎?看了故事,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2)生談感受說啟示,師相機介紹伽利略,以增進學生對他的了解與崇敬。
4.你有過挑戰權威,挑戰教材,不迷信書本,敢于創新的事例嗎?
【設計意圖:情到真處本自流,把握學生的關注點、興奮點,及時進行提示、指導,讓學生語贊懷特森先生,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發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努力實現個性化閱讀。】
五、真情感言,情灑最好的老師
1.學了這篇課文,相信同學們一定感受頗深,請為此寫幾句學習感言。
2.學生展示真情感言。
【設計意圖:讓讀與寫有機結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在發展語言的同時,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語文課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六、激qing延伸,感懷自己最好的老師
回憶教過自己的老師,哪位最令你難忘?是他的循循善誘,精湛的教學藝術,還是他父母般的愛心?……課后請你自擬題目,也寫寫自己最崇敬的老師。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接受人文教育的同時,激發對生活情感的認識,提筆感恩辛勤培育自己的老師,很好地實現了一次歷練文筆的情感表達,這正是我們語文教學的一大追求。】
七、板書設計:
我最好的老師
零分?
懷特森先生最好的老師
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
【設計意圖:板書簡潔明了,讓學生一看就知道為什么懷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師。】
教學反思:
《我最好的老師》應該說是一篇充滿理性的文章,思辯色彩濃厚。主題明確,倡導了一種“嶄新的懷疑主義”,對學生很有啟發。
不盲從,不迷信,敢于懷疑,敢于否定,這種科學的態度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貴品質,可惜對中國學生來說無疑是相當缺乏的。那么這種全新的價值觀,應如何建立呢?我努力嘗試“真實有效地構建”,不能是思想品德課形式的,更不能是說教式的,而須依托文本,借助這個真實的故事背景,在故事情節的展開中層層推進,逐步提升。在實際教學時,較好地體現了認識理解的層次。
1、一開始,形成認知、情感的矛盾沖突:心目中的好老師與新來的懷特森先生;起初對先生的誤解、氣憤與后來對先生的敬佩。
2、由一堂課對先生改變看法到“每一堂課都是一次不尋常的探險”,感受先生與眾不同的教學方式,懂得要用自己的頭腦去獨立思考,敢于懷疑。
3、由此養成一種全新的懷疑主義,并將之運用于一切學科的學習。
4、跳出單純的學習,進而對我將來的人生道路發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而且,這種認識的提升過程,價值觀的構建過程,應該始終伴隨閱讀主題的情感體驗,脫離了情感,那么理性認識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流于膚淺,不能夠深入內心。
其次,這種全新的價值觀的建構應建立在依托文本的基礎上,體現語文學習的特點。具體操作上如:借助重點句挖掘內在含義;通過朗讀,感悟其思想情感;通過填空、寫話等語言實踐,闡明自己的認識、觀點,表達自我的閱讀感受。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除了不盲從、敢于懷疑之外,另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敢于直言,坦率地指出別人的錯誤。這一點,無論我們大人還是小孩,都做得不夠,應該予以強調。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及說課 篇10
教材介紹:
《我最好的老師》一課,選自魯教版第七單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本單元的重點是通過讀文感悟科學精神的含義和學習作者通過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
本篇課文內容淺顯,主要講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教育學生明白不要迷信書本、不要迷信權威的道理。
依據單元目標和本課的教材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一個多音字,積累四字詞語,理解“侃侃而談”,并會運用四字詞語。
(2)讀懂課文描寫的故事,理解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體會到一個人具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和懷疑能力的重要性。
2、能力目標:
(1)會把這個故事講下來,培養學生說的能力。
(2)會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道理的寫法寫作,培養學生寫的能力。
我是這樣實現目標的:
(1)按照預習慣例四步自學,通過展示匯報,完成知識目標。
(2)這是一篇淺顯的的文章,學生易懂。教學中我采用自讀、互讀,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按照理出的先后順序,抓住重點,吸收文中的語言,通過自講、互講的形式,達到人人會說的目的。
(3)讀寫結合是本課設計的一個重點,教學中,通過讀說理解,感悟作者一事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并通過回顧以往學過的一事一理的課文,再次體會這種寫法的精妙,進而引導學生學習這種寫法去習作。由于一節課很難完成習作拓展。故而設計成讓學生變寫為說。這無疑增加了難度,讓學生說一兩句話不難,但要說一段話,就不容易了。于是設計了兩個階梯式要求,要求學生第一步概括說通過什么事例來說明什么道理;第二步你能不能把最能體會這一道理的地方說具體,也就是事情的經過部分?學生在老師有層次的引導下,通過自說,小組互說,達到會說的目標。
教學過程
一、導入談話
孩子們,從幼兒園到現在有好多老師教過你們,在你們的心目中,什么樣的老師是最好的老師?(這是好老師在你們心目中的標準)在作者的眼中什么是最好的老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1課《我最好的老師》齊讀課題。
二、預習匯報
昨天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按以往的慣例咱們還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預習展示。
1、生詞預習展示:
生:我認識了一個多音字糊弄的“糊”他還念糊涂的“糊”
生:我積累了4個四字詞語:出人意料 侃侃而談 目瞪口呆
饒有趣味
生:我通過查字典和聯系上文理解了侃侃而談,意思是懷特森先生講“貓猥獸”時,是理直氣壯地給學生講的。
生:我不僅積累了四字詞,我還能用上兩個詞來說話。
生:我能用上四個詞說話。
2、同學們對字詞預習的不錯,課文讀得怎樣呢?為了更好地展示給大家,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互讀,對于讀得好的同學,要學會欣賞;對于讀不好的同學,要熱情地幫助。
誰來給大家展示朗讀?誰想挑戰他?誰還想再試試?最后一個機會了,誰來展示?
3、大家讀得非常好。我們進行最后一個環節的匯報: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評價:你的總結很精煉。/ 你能不能說得在稍微具體些。)
三、學生講課文概括很好。課文的哪些段落寫了這件事?(板書:事情)請快速瀏覽課文。
還有兩段講了什么呢?(板書:道理)
咱們看這件事作者是怎么寫清楚的?先寫了什么,再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板書:先寫 再寫 最后寫)請大家再次快速默讀課文(1-6自然段)誰來說?(板書:老師上課 測試得零 解釋用意)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你能不能把這件事給大家講下來呢?
怎么才能講好?(首先讀好 抓住重點 按照順序 吸收文中語言)下面就請大家自講。小組內在互相講講。
誰有勇氣給大家講講?誰還想再展示?
四 拓展寫法
過渡:你真了不起,這么短的時間就把這個故事講下來了。通過這件事作者得到一個什么啟示? 齊讀(不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
1、(看板書)這篇課文作者通過具體的事例說明了一個道理是本文的一個重要的寫法,在以往學過的課文中,我們也學過不少,請回憶有哪些呢?
2、今天咱們也試著這種寫法用一個事例告訴大家一個道理?
(1)你準備用什么事例說明一個什么道理?
(2)你能不能把事例中最能說明這一悟點的情節具體地說下來。
總結:
這節課大家的收獲可真不少,我們不僅學會了講課文,還學會了用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下課。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及說課 篇11
下面是關于五年級語文課文《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的最后一篇閱讀課文。第五單元的5篇課文是以“科學精神”為主題編排的。在前四篇課文學習的基礎上,同學們對科學精神和四篇課文的寫法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作為這篇獨立閱讀課文我主要就是繼續引導學生自主理解科學精神的含義,比較理解本篇課文的寫法。這是教學本篇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完本篇課文后,我感受如下:
一、教學重點、難點處理基本落實。
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懷特森先生的做法?
首先我認為關鍵在于學生閱讀。只有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才能理解課文內容。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進行了預習,課上通過默讀、分段讀等方式引導學生多讀課文。這樣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就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其次在于老師的引導。學生對于懷特森先生的做法是否理解?這個我采用了四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引導。一是讓學生自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概內容,初步認識“我”的老師;二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從而明白作者為什么說懷特森是最好的老師,明確科學精神的含義;三是讓學生回憶課內外不迷信權威的事例,加深對科學精神的認識;四是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二、抓情感變化體會“最好”
我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么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沖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峰回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臺,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學生的感情變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的。這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三維目標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結構,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可以融入情感這一磁場中的有知識,有能力,有過程、有方法、當然更有態度和價值觀。
三、 適當拓展延伸,培養科學精神。
本節課的拓展部分主要分為兩步。首先學過課文在學生都對科學精神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回憶課內關于不迷信權威的事例。學生說出了諸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以及“兩小兒辯日”等,對課外的知之不多,于是我又給學生補充兩“嗅蘋果”和“蜜蜂不是翅膀震動發生”兩個實例,并讓之讀后交流體會,進一步明確了對待權威和書本的正確態度。另外,通過兩個家庭作業:喜歡壞特森這樣的老師嗎,說出理由;讀后感。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其間我鼓勵學生多角度的個性見解。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也有積極作用。
四、教學遺憾
1、朗讀方式過于單一。本課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我意圖是引導學生自讀、自主、自悟,努力想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理解課文內容,所以整節課閱讀方式的選擇我大多采用默讀,這樣課堂顯得有點“安靜”,對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這一學習目標不能有效達成,因為無法測量。
2、在體會作者情感變化時,引導不夠深入,進而導致學生淺嘗輒止。課后反思,在作者“氣憤:算哪門子老師?”時,我完全可以讓學生帶著感情多讀幾遍,或分角色、或個別讀,加強“氣憤”的情感體驗,進而與后文“最好”產生強烈沖突,真正達到欲揚先抑的作用。可我僅僅讓學生停留于理解便一改而過。
3、教學組織還是不夠嚴謹,教學語言也不精煉、激勵性還不足,等等。這的確都是我在今后教學中需要進一步努力和完善的。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及說課 篇12
【教學目標】
1.正確讀記“編造、破綻、強調、教訓、駁倒、論證、權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饒有趣味”等詞語。
2.通過自讀自悟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作者為什么認為懷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師。
3.認識到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的科學態度,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貴品質。
【重點難點】認識到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的科學態度,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貴品質。
【課前準備】師生查閱、收集關于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的故事、文章。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談話導入
1、板書“最好的——老師——我”,請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
師:同學們,看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三個字——最好的,“最好的”是什么意思?
生:最理想的,最滿意的,沒有比此再好的……
師:(板書——老師),說一說,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應該是怎樣的?
生:認真負責、知識面廣、嚴格要求、關心學生、和藹可親……
生:是一個女老師,有著披肩的長發。
反思:這個回答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但每個人心中都有好老師的標準,學生能夠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師:作者(板書: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師又是怎么樣的呢?
2、齊讀課題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21課《我最好的老師》,齊讀課題——,聲音響亮地讀——,充滿自豪地讀——打開課本,114頁。
反思:教師依次板書“最好的—老師—我”,師生在其樂融融中談話,營造了一種寬松自然的學習氛圍。
二、整體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生自由朗讀課文,
師:讀課文時,應該注意什么?請給大家提點合理的建議吧。
(學生沉默,教師啟發要大膽表述想法。)
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生:長句子可以反復地讀。
生:重點的詞語畫出來,可以請教同學。
(生自由地,投入地朗讀課文,教師巡視隨機表揚學生。)
師:剛才讀書時,老師非常想誰是最好的。通過老師的仔細觀察,不是發現一個,而是,你們都是最好的!不僅讀得認真,讀書的姿勢也很優美。希望這節課大家都能表現出最好的自己!
反思: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及時表揚鼓勵,為大家加油鼓勁。表揚是動人心弦的贊美詩,它能觸動學生心底最溫柔的心弦。
2、檢查生詞
師:下面,老師來檢查一下預習的情況。咱們班有個有心人,她就是李文靜,事先已經把課文中需要強調的詞語工整地寫在小黑板上,讓我們對她的付出表示感謝!(鼓掌)
反思:教師要把課堂的主動權交換學生,這一環節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養成認真預習的習慣。我注意到,孩子在小黑板上用粉筆抄寫詞語時,特別地小心翼翼,有的詞反復擦掉好幾次再端正的寫上。同時,和也是幫助其在全班面前樹立自信的有效手段。
生多種形式讀生詞,指名讀、齊讀等,重點強調“饒”和“糊”的讀音。
出示:
出人意料 侃侃而談 目瞪口呆 深信不疑
想方設法 饒有趣味 終身受益 顱骨
破綻 強調 駁倒 糊弄
多音字:糊——hū 糊一層泥(用較濃的糊狀物涂抹縫子。)
hú 糊信封 糊風箏(用粘性物把紙等粘起來或粘在別的器物上。)
糊涂 糊口(不明事理;勉強維持生活。)
hù 面糊 糊弄(樣子像粥的食物;敷衍,不認真做。)
強——qiáng 強大 強調
qiǎng 強迫 強詞奪理
jiàng 倔強 強嘴(犟嘴)
反思:學生的語文素養要從重視雙基開始,但課堂教學要注意時間的把握,這一環節有效但不夠高效,需要調整。
3、檢查課文
(1)談談讀課文后的整體印象。
師:通過剛才的讀課文,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明白了什么?用自己的話大膽的說一說。
生:我認識到一個非常有個性的老師,他叫懷特森。
生:懷特森先生給我們講了一節奇怪的課,關于“貓猬獸”。
生:懷特森先生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
生::懷特森先生讓我還有我的同學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不迷信書本、也不要不迷信權威。
……
師: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是人的個性體驗,同學們要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體驗。
反思:這一環節設計的目的,是為讓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把握。
(2)劃出課文的中心句。
師:快速瀏覽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懷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師”?找出中心句。
生瀏覽課文,找中心句,多次未果,多次討論找出中心句“懷特森先生讓我還有我的同學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不迷信書本、也不要不迷信權威。”
指3-4名同學分別讀,齊讀。
反思:這個環節出乎意料,學生找不準中心句,分析原因,一是學生對課文內容較為生疏,沒有充分地讀。二是不知道什么是“中心句”, 能夠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中心句的特點:
①一般在段的開頭的中心句起概括和總述作用。
②一般在段的中間的中心句起承上啟下作用。
③一般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歸納和總結作用。
④起強調和增強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開頭和結尾。
尋找中心句的方法:
1. 從題目去找。
2. 從總起句去找。
文章開頭的總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內容,所以就是中心句。
3. 從結尾上去找。
有些文章的結尾,往往總結全文,點明中心。
4. 從反復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為了突出某種意思,并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反復出現同一個句子,它就是中心句。
5. 從議論句上去找。
文中議論處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議論句中的關鍵句就是中心句。
6. 從哲理性句上去找。
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這個句子就是中心句。
7. 從含義深長的句子上去找。
本文應該從議論句上去找。
三、讀議結合,深刻理解“最好”
師:為了讓我和同學們深刻明白這個重要的道理,懷特森老師是怎樣做的呢?下面,我們來深入理解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
出示自學提示:
(1)懷特森先生有哪些出人意料的舉動?找出相關句子。(讀、劃、議)
(2)懷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舉動,除了給我們帶來驚訝,帶來不可思議之外,對學生會有什么好處呢?從課文中找出相關句子。
同桌討論后全班交流。
生: 一次測驗,我們按照課堂筆記回答的每一道題,都被畫上了紅叉叉,我們都得了零分。
生:老師講課的信息都是錯誤的,我們做的課堂筆記也是錯誤的信息。
生:課堂上傳看的貓猬獸的頭蓋骨也只是普通的貓的顱骨。
生:希望我們多去發現問題,大膽提出來。
生:科學課對于我們來說就成了一種“冒險”。
……
生: 使我們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常常會在課后花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去思考和論證”。
生:使我們“逐漸增長了見識,也逐漸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
生:使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
……
3、理解中心句。
師:談談對中心句的理解。
生:不要全部相信書本,書本上的知識不一定全對。
生:孔子尚有不知道的,《兩小兒辯日》中,他“不能決也”,這說明權威也不是全能。
……
師(小結):書本、權威,代表的是已有的,被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知識。句中的兩個“不要迷信”強調的是一種懷疑的精神,強調要通過獨立的思考去獲取知識。從中讓學生體會到懷特森老師的良苦用心,這也是作者為什們稱他為最好的老師的原因。
反思:雖然找中心句時飛來一些周折,但在兩個自學提示的引導下,學生的理解還是水到渠成,比較滿意。
四、回歸整體,加深對科學精神的認識
1.科學故事會
師:古今中外,善于發現問題并研究問題的人往往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下面我們一起來召開一個“科學故事會”。
生: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動發聲……
生:達爾文撰寫《物種起源》……
生:四年級學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中敢于挑戰權威的伽利略……
生:二年級學的《畫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給戴嵩指出錯誤的小牧童……
反思:由于本單元安排的都是關于科學精神的課文,選編目的,一方面是能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精神的另一個側面——獨立思考和科學的懷疑精神。所以,課堂安排“科學故事會”,加深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學生講故事時,還有些膽怯,不自然。故事會的交流氣氛不夠熱烈。
2、課堂總結:
師:科學精神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一個民族進步興盛必不可少的精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對“科學精神”又有哪些理解?請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執著的探索精神;鍥而不舍的意志;創新改革的精神;求實求真的精神;團結協作精神;懷疑批判精神……
師:“學者先要會疑。”(程頤)懷疑是一個新發現的開始,無論最終的結果是對是錯,懷疑者都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哪怕是定論、是權威,同樣可以質疑。
科學需要懷疑,需要“冒險”,需要挑戰,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擁有善于發現、探求真知的能力。這是“我”最好的老師告訴的,也是科學精神所必須的。
下課。
課后反思: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年級下學期第五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體現略讀教學特點,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著名特級教師錢正權老師認為略讀課文教學應把握好兩點:一是把握好課文在整個單元中的地位。略讀課文應該是精讀課文的有機延伸,是將精讀學習所習得的方法進行實踐運用。二是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略讀課文一般只有一課時,因此決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點,一課一得就可以。至于抓哪一點,單元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前都有“導讀”,這既是學生的閱讀提示,也是教學的依據。教師課前要細細研讀,這樣才能做到該“精”的精,該“略”的略。
《我最好的老師》主要講了懷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舉動、獨具匠心的教學方法以及他教育學生人生哲理: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的事件。這個單元是圍繞“科學精神”這一主題編排的,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有兩個:一是體會科學精神的含義(本課要體會獨立思考和懷疑精神的重要性);二是學習用具體的事實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時,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什么樣的?”入題,待學生暢所欲言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么樣的呢?”,將學生帶進課文。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以后,我引導學生就課文的中心句“懷特森先生讓我還有我的同學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不迷信書本、也不要不迷信權威。”展開了重點內容的突破。學生自然談到了科學課上發生的事情。我順勢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如果你是懷特森老師的學生,面對這種種出人意料的舉動,你會怎么想?他的這種做法有什么好處?通過獨立思考,學生對懷特森先生的做法進行理性分析與判斷,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并且在以后的學習中內化為一種學習態度。
認真反思,我覺得有些地方沒處理好:
1、學生的回答局限于書本,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加以更深層次的感悟。
2、學生在找畫中心句時有困難,這是我備課不夠細致的地方,課堂的扎實在于細節。
如何讓略讀教學成為學生語文能力的“習得所”,實現省時高效的教學理想,將是我們每一個教師不懈的追求。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及說課 篇13
進制 說真的,原本并不太喜歡這篇文章,一則覺得對于五年級的孩子來說內容理解有一定難度,二則覺得文字比較平淡,沒有什么典型的語言材料可以咀嚼。
后來讀著讀著,發現文字雖顯平淡,但感情卻不平淡。作者對懷特森先生前后甚至有著截然相反的評價和感情,這一切皆因懷特森先生用極為不尋常的設計帶給了我們嶄新的懷疑主義。“水嘗無華,相蕩既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何不就從情感沖突入手構筑對話來學習這篇文章呢?這是我最初的設想。
于是,我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么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沖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 感受“氣憤”和峰回路轉 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臺,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學生的感情變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的。這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三維目標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結構,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可以融入情感這一磁場中的有知識,有能力,有過程、有方法、當然更有態度和價值觀。
此外在第二版塊的學習中,力圖想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從一堂課到每一堂課,從他的課堂到別的課堂,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帶給學生的懷疑主義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訓練,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載體,事實上也是學生們對懷疑主義這一價值觀是否真實有效建立的一個檢驗和展示。從這個意義上說,拓的是課文的意蘊,展的是課文的內涵。至此,感覺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漸漸清晰起來。
于是,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我對課文的理解也跟作者看待懷特森先生一樣經歷了一個感情轉變。這給我一個啟示,當你深深地沉浸在課文的文字中,你總能發現它的可讀之處,可教之處,可掘之處。這是研究這一課給我的最大收獲。
遺憾的是,理解和操作總是會存在差距。第一次試教中如預料中一樣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如教師急于想把學生的理解一下提高到自己所理解的高度,所以語言比較羅嗦;第二板塊中展開不夠充分,層次不夠清晰等等。同志們都真誠地給我一一指出,并給了我很多操作建議,使我慢慢有了一些信心。
尤其是在四班試教完了以后,何老師興奮地來告訴我,在她后面的語文課上,在關于一個破折號用法的討論中,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對她說:“剴蒂旺普斯!”下課了,還有五六個男孩手挽手走到她面前,看著她的眼睛,告訴她:“何老師,我們認為你錯了。”然后振振有詞地告訴她理由。她說的這些話,她說這些話時的眼神和語氣,都讓我感動。心想:這就是默默的鼓勵呀。同伴們和孩子們真好啊!
到現在,我已經有了再上這一課的盼望!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及說課 篇14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啟蒙老師的美好品質。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教學重點
理解啟蒙老師的優秀品質,喚起學生對美好的小學生活的回憶。
教學難點
理解啟蒙老師的優秀品質。
教學步驟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課題中的“啟蒙”是什么意思?
在你六年的小學生活中,給你印象最深的老師是誰?
(二)檢查預習
1.自由讀全文,思考文章寫了啟蒙老師的哪幾件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3.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
(1)啟蒙老師是些怎樣的人,為什么讓“我”時常心懷感激?
(2)為什么老師的許多表揚“我”都淡忘了,而教師的批評和懲戒“我”至今未曾忘記?
(3)“從這些寬嚴之間,同學們也領悟了一些道理。”我們領悟了什么道理?
(4)文章的最后一句話是什么意思?
……
(三)小組討論大家提出來的問題
可以全都討論,也可以只討論你們感興趣的某些問題。
(四)全班交流討論結果,教師相機點撥
1.你覺得“我”的啟蒙老師具有怎樣的品質,作者是怎樣寫出來的?
(1)熱愛祖國
①演講
教師引導:“我們”的演講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進行的?說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
②寬嚴之間
教師引導:對什么寬?對什么嚴?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
(2)治學嚴謹,教育嚴格
①“嗅覺特長”的故事
教師引導:你對這件事怎么看?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②“寫大字”的故事
教師引導:老師說“我”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聯想一下,老師批評你時你是怎么想的?
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
2.理解最后一段話
教師引導:老師播下的種子是什么?這些種子開花結果了,是什么意思?最后一個反問句是什么意思?由這段話你想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齊讀這句話。
(五)全文質疑,釋疑
(六)情感遷移
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你想到了哪位老師,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具體的事例說說這個老師的美好品質。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寫下來。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及說課 篇15
師:我叫熊瑛,是一名語文老師,我立志當一名影響學生一生的老師。我的學生都叫我熊貓老師,我一點都不生氣,因為這證明他們非常喜歡我。你們
會喜歡我嗎?
生:會!
生:就像我喜歡你們一樣。記住我的我的網名是:替天傳道五十年。
(風趣生動的談話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
師:今天熊老師將和大家一起學習《我最好的老師》一文。看熊老師恭恭敬敬的寫下這個題目。(師板書課題)請大家齊讀課題。
生:我最好的老師。
是:帶上感情你會讀得更好。(生再次齊讀課題)讀過課題你心中又何疑問?
生:我最好的老師是誰?
生2:我最好的老師長得什么樣?
生3:我最好的老師是怎樣教育我們的?
師:帶著疑問,讓我們用心誦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生誦讀課文。)同學們學習習慣真好,坐姿端正,讀得響亮,誰來談一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生:課文說的是一個叫懷特森的老師在課堂上把錯誤的知識教給了學生,讓學生考試都得零分,教育他的學生不要迷信書本,不要迷信權威。作者認為他是自己最好的老師。
師:你真會讀書,把這么長的課文讀成了一句話。不過課文中出現了這樣一段話:
(出示)不用說,我們全都氣炸了,這算什么測驗!懷特森算哪門子老師?
(指生)請你來讀一讀。
(生1讀)你真溫柔。
(生2讀)你還沒有氣炸。
(生3讀)讀得好!太令人氣憤了。這算哪門子老師!一起來!(生齊讀,非常氣憤)
(恰如其分的評價推波助瀾,學生的情感被充分激發。)
師:話出總有因。找找什么原因,為什么氣炸?
生1:所有人都得了個零分,誰受得了這么沉重的打擊?
(觸動哪根弦才會撥出美妙的琴音?教者巧妙地以情感沖突入手,激活文本,,讓學生從他們的角度去推想懷特森先生的種種不可理喻。)
師:假如你在場,你會有何反應?
生2:飯沒吃飽都被他氣飽了,為什么欺騙我們?
(教者巧妙地憑借角色的換位和巧妙的假設,讓學生“經歷”了一次不尋常的打擊,“經歷”了憤恨交加的情感歷程。正如春風一縷吹皺滿池湖水,矛盾一旦被激發就會有神奇的力量,學生興致盎然,思維活躍。)
師:騙人的老師!演戲還帶了道具,說得跟真的一樣!要受學生尊敬要有德有才,可懷特森先生無德無才,可作者卻稱他為——(指課題)
生齊:我最好的老師!
師:話出總有因。請到書中找。(生快速瀏覽課文。)
生:“難道你們根據錯誤的信息得出的錯誤答案,還應該得分不成?”
生:“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
師:模仿懷特森先生的語氣讀一讀這句話。
(生1讀)嚴肅的語氣,義正詞嚴,你真是懷特森先生的知音,來,握個手!
(生2讀)理直氣壯,喲,莫不是懷特森先生再世?
(生3讀)平靜的語氣里帶著不可侵犯的威嚴,“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真知,這是準則,你們怎能忽視?每個人都不應該
忘記——(引讀) (生齊讀)
師:既然如此,大可以直接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為什么要采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呢?
生1:他是為了讓我們留下深刻的記憶。
生2:他用這種特別的方式讓我們深深銘刻于心。
師:這種教育讓所有孩子終生難忘,他讓大家明白一個道理:(出示)
(生齊讀):不要迷信書本,不要迷信權威
師:讀三遍,讀進去,想出來。
請你說一遍,告訴你自己:(生1讀)
請你說一遍,告訴老師我:(生2讀)
請大家說一遍,告訴在座所有的人:(生齊讀)懷特森先生不是想的孩子的一時,而是想的孩子的一世。誰說他不是——(指課題)
生:最好的老師?
師:最好的老師想用這種特別的方式讓我們明白什么道理?
生:懷特森先生是告訴我們如果認為他錯了,或是課本上錯了,就大膽地說出來。
生:他告訴我們不能只知道接受知識,也不要以為教材和老師就一定是正確的。
生:他告訴我們要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耳朵傾聽,用自己的大腦思考,然后作出判斷。
哥白尼,伽利略,假如老師有錯誤?一學生發現教材中的錯誤寄信到編寫組被采納,收到表揚。
師:你有最好的老師嗎?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我最喜歡的是張老師,因為他要求我們特別嚴格,我的數學有了很大的進步。
師:你喜歡嚴格的老師,使得,嚴是愛,松是害,不管不愛要變壞。
生:我最喜歡的老師是李老師,因為他上的課生動有趣。
師:學識豐富的老師令我們欽佩。想不想聽老師的老師的故事?
生:想!
師:掌聲鼓勵一下?(生鼓掌)
記得我剛上初中時,在校園里見到這樣一個老師,矮矮,黑黑,胖胖,等他走過我們偷笑:嘻嘻老頭子有喜了
他讓我們知道什么叫熟能生巧,什么叫博大精深;他讓我們明白抽象復雜的知識只要教學有方也可化難為易。今后我們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老師,他們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告訴我們真理。做一個使學生終生受益的好老師也是我追求的目標。
(評析:本文語言樸實但內涵深刻。教者鎖住題眼,從“算哪門子老師”到“我最好的老師”,前后評價截然不同;從非常氣憤到十分佩服,情感變化鮮明突出。 “水本無華,相蕩既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在咀嚼詞句和入情練讀中孩子們理解了作者匠心獨運的高明,層層深入體會了懷特森先生的“好”。課文中提到的“好老師”與我們的普遍認識是有一定差別的,課文所提倡的懷疑主義也是時下中國學生所缺乏的。教者注意挖掘其中的內涵,以伽利略,哥白尼的故事引發學生對世界的感受、思考,最終積淀為新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樣課堂就更有了深度。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及說課 篇16
一、選詞填空。
推斷 推測
1、科學家經鑒定,( )出這是西漢時期的文物。
2、根據你的經驗,你能( )出最后的結果嗎?
驚駭 驚訝
1、“怎么會是這樣?”我( )地說。
2、河水巨大的呼嘯聲使大家感到十分( )。
二、根據意思寫詞語。
(1)驚慌害怕。 ( )
(2)對別人開玩笑,使為難。 ( )
(3)對可能發生的危險情況或錯誤傾向保持敏銳的感覺。 ( )
三、心靈感悟。
你認為什么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設計及說課 篇17
老師:今天熊老師將和大家一起學習《我最好的老師》一文。看熊老師恭恭敬敬的寫下這個題目。(師板書課題)請大家齊讀課題。
學生:我最好的老師。
是:帶上感情你會讀得更好。(學生再次齊讀課題)讀過課題你心中又何疑問?
學生:我最好的老師是誰?
學生2:我最好的老師長得什么樣?
學生3:我最好的老師是怎樣教育我們的?
老師:帶著疑問,讓我們用心誦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學生誦讀課文。)同學們學習習慣真好,坐姿端正,讀得響亮,誰來談一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學生:課文說的是一個叫懷特森的老師在課堂上把錯誤的知識教給了學生,讓學生考試都得零分,教育他的學生不要迷信書本,不要迷信權威。作者認為
他是自己最好的老師。
老師:你真會讀書,把這么長的課文讀成了一句話。不過課文中出現了這樣一段話:
(出示)不用說,我們全都氣炸了,這算什么測驗!懷特森算哪門子老師?
(指學生)請你來讀一讀。
(學生1讀)你真溫柔。
(學生2讀)你還沒有氣炸。
(學生3讀)讀得好!太令人氣憤了。這算哪門子老師!一起來!(學生齊讀,非常氣憤)
(恰如其分的評價推波助瀾,學生的情感被充分激發。)
老師:話出總有因。找找什么原因,為什么氣炸?
學生1:所有人都得了個零分,誰受得了這么沉重的打擊?
(觸動哪根弦才會撥出美妙的琴音?教者巧妙地以情感沖突入手,激活文本,,讓學生從他們的角度去推想懷特森先學生的種種不可理喻。)
老師:假如你在場,你會有何反應?
學生2:飯沒吃飽都被他氣飽了,為什么欺騙我們?
(教者巧妙地憑借角色的換位和巧妙的假設,讓學生經歷了一次不尋常的打擊,經歷了憤恨交加的情感歷程。正如春風一縷吹皺滿池湖水,矛
盾一旦被激發就會有神奇的力量,學生興致盎然,思維活躍。)
老師:騙人的老師!演戲還帶了道具,說得跟真的一樣!要受學生尊敬要有德有才,可懷特森先學生無德無才,可作者卻稱他為(指課題)
學生齊:我最好的老師!
老師:話出總有因。請到書中找。(學生快速瀏覽課文。)
學生:難道你們根據錯誤的信息得出的錯誤答案,還應該得分不成?
學生: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也應該具有懷疑的能力。
老師:模仿懷特森先學生的語氣讀一讀這句話。
(學生1讀)嚴肅的語氣,義正詞嚴,你真是懷特森先學生的知音,來,握個手!
(學生2讀)理直氣壯,喲,莫不是懷特森先學生再世?
(學生3讀)平靜的語氣里帶著不可侵犯的威嚴,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真知,這是準則,你們怎能忽視?每個人都不應該忘記(引讀)
(學生齊讀)
老師:既然如此,大可以直接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為什么要采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呢?
學生1:他是為了讓我們留下深刻的記憶。
學生2:他用這種特別的方式讓我們深深銘刻于心。
老師:這種教育讓所有孩子終學生難忘,他讓大家明白一個道理:(出示)
(學生齊讀):不要迷信書本,不要迷信權威。
老師:讀三遍,讀進去,想出來。
請你說一遍,告訴你自己:(學生1讀)
請你說一遍,告訴老師我:(學生2讀)
請大家說一遍,告訴在座所有的人:(學生齊讀)懷特森先學生不是想的孩子的一時,而是想的孩子的一世。誰說他不是(指課題)。
學生:最好的老師?
老師:最好的老師想用這種特別的方式讓我們明白什么道理?
學生:懷特森先學生是告訴我們如果認為他錯了,或是課本上錯了,就大膽地說出來。
學生:他告訴我們不能只知道接受知識,也不要以為教材和老師就一定是正確的。
學生:他告訴我們要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耳朵傾聽,用自己的大腦思考,然后作出判斷。哥白尼,伽利略,假如老師有錯誤?一學生發現教材中的錯誤寄信到編寫組被采納,收到表揚。
老師:你有最好的老師嗎?和大家分享分享。
學生:我最喜歡的是張老師,因為他要求我們特別嚴格,我的數學有了很大的進步。
老師:你喜歡嚴格的老師,使得,嚴是愛,松是害,不管不愛要變壞。
學生:我最喜歡的老師是李老師,因為他上的課學生動有趣。
老師:學識豐富的老師令我們欽佩。想不想聽老師的老師的故事?
學生:想!
老師:掌聲鼓勵一下?(學生鼓掌)
記得我剛上初中時,在校園里見到這樣一個老師,矮矮,黑黑,胖胖,等他走過我們偷笑:嘻嘻老頭子有喜了他讓我們知道什么叫熟能學生巧,什么叫博大精深;他讓我們明白抽象復雜的知識只要教學有方也可化難為易。今后我們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老師,他們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告訴我們真理。做一個使學生終學生受益的好老師也是我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