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猴王》《索橋的故事》《長城贊》教案及練習
《美猴王》
教學目標:
1、掃除文字障礙,理清結構層次,圍繞課后思考與練習學習課文。
2、培養聯想能力,想象心目中的美猴王形象。
3、了解美猴王天地生成,聰明靈巧,本領超群,有膽有識,深孚眾望的特點,能有層次地復述課文,做到連貫、流利、清楚。
4、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1、了解美猴王天地生成,聰明靈巧,本領超群,有膽有識,深孚眾望的特點,能有層次地復述課文,做到連貫、流利、清楚。
2、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難點:培養口頭表達能力;能有層次地復述課文,做到連貫、流利、清楚。
跟老師一起學:
1、孫猴子是我國家喻戶曉、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象,美猴王——孫大圣——孫悟空,這一藝術形象本身有個發展過程。他是神、猴、人 三位一體的藝術形象。最初是石猴,由于本領高強,又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欲,便成了猴王,而且前面加了重要的字:美。那么美猴王究竟“美”在哪里呢?我們一起來學習本文。
2、了解有關作者吳承恩以及神話小說《西游記》的簡介。
3、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詞語:
鐫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天造地設 力倦神!
拖男挈女 瞑目蹲身 喜不自禁 抓耳撓腮 滔滔不絕
4、課文雖是節選,但情節清晰,內容完整。全文按情節的發展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這是情節的開端,寫石猴的出世。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這是情節的發展,寫石猴的山間生活和發現水簾洞。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2自然段),寫石猴的山間生活。
第二層:(第3自然段),寫眾猴玩耍,以及發現了瀑布。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寫石猴發現水簾洞,帶領眾猴進洞居住,而被擁戴為王。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從“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氣”),寫石猴發現水簾洞。
第二層(從“眾猴聽得”到完),寫石猴帶領眾猴進洞居住,被擁戴為王。
5、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 “美”在哪里?
他有哪些性格特點?
6、這個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點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體,怎樣理解?
7、從石猴的身世、行為、語言等幾個方面:美猴王的“美”表現在:身世美、行為美和言語美這三個方面,作者通過這三方面生動的描寫,主要通過石猴發現水簾洞和帶領群猴進洞居住這兩件事的描述,刻畫了美猴王這個令人喜愛的形象。這是個聰明靈巧、本領超群、有膽有識、深孚眾望的猴王。
8、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現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現了他的社會性;神,表現了他的傳奇性。
9、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征?
美猴王的性格特征。
明確:聰明靈巧、本領超群、有膽有識、深孚眾望,他是猴,是人,又是神。
猴,表現他的生物性;人,表現他的社會性;神,表現他的傳奇性。
10、我們看《西游記》時,都會對識妖降妖的孫悟空贊嘆不已,也常常會發出做孫悟空的奇想。假如你得了孫悟空的神通,你將如何?請你以“假如我得了孫悟空的神通”為題,充分發揮想象寫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