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橋的故事(精選12篇)
索橋的故事 篇1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理清條理,寫出課文提綱。
2、搜集課外資料,進一步了解文章中講述的有關索橋的故事。
3、體會課文結尾的含義。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學生感受有關索橋的感人故事,使心靈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凈化。
2.體會課文結尾的含義。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走遍天下路,難過岷江渡”這是沒有索橋前,流傳于百姓間的一句話。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
二初讀課文
讀課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讀課文,思考,提出問題。
預設的問題:(1)索橋什么樣子?(2)為什么要修建索橋
(3)誰修建的索橋?怎么修建的?(4)索橋到底有哪些故事?
初讀課文后,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的愿望。
三深入理解課文
1、索橋到底什么樣子呢?有什么特點呢??
讀課文,邊讀邊畫相關的語句,邊思考。
2、看圖片,直觀感受索橋的樣子。看到了索橋你有什么感受。
3、帶著自己的感受再來讀課文。
(1)為什么要修建索橋,是誰修建的?我想等你們了解了關于索橋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決這些問題了。
(2)默讀課文,想一想索橋有什么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結合文章內容及課
前所查找的資料想一想你從中有哪些收獲與體會。
四小結:
第二課時
一、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讀書心得。
(1)李兵父子的故事。
引入課外資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樣修建都江堰的。
討論。(勇于克服困難,勇于犧牲,為他人著想的手和心。)
(2)“何公何母”的故事。(具有勇往直前的創造精神,為后人造福。)
(3)勇士丹柯的故事。(舍己為人)
二、交流課前查找的資料。
1、故事是感人的,是講不完的。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橋上站片刻,一定會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
2、看圖片,我們一起欣賞這里的景象,此時你有怎樣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
更好的東西?
3、看圖片,交流感受,理解最后一句話的意思。
三、小結: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索橋的故事 篇2
教學目標:
1.體驗人類最美好的事物,讓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培養高尚的精神情操。
2.整體感悟課文的故事情節并聲情并茂的講述。
3.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和文章結構,深入挖掘本文的主旨,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讓學生感受有關索橋的感人故事,使心靈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凈化。
教學難點:體會課文結尾的含義。
教學方法:閱讀感悟、探究、自主合作
教學準備:查找安瀾橋的相關資料、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整體感悟文章內容
2、了解文章寫作順序和結構,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引用毛澤東詩詞《七律·長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導入新課。
“走遍天下路,難過岷江渡”這是沒有索橋前,流傳于百姓間的一句話。
清嘉慶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魚腹。如此慘狀,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婦坐臥不安,他們再也不能讓這樣的人間悲劇再次發生,于是決心克服重重困難也要修建橋梁。這座橋就是位于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之上,橫跨內外兩江的安瀾索橋。圍繞著索橋有著許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指生讀課后小資料
巴金:原名李堯棠,中國現代作家。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學生自由讀課文,完成自學提示:
(1)找出文中重點詞語。
(2)給課文列提綱。
3、 檢查匯報交流:
指學生讀、齊讀:
安瀾橋 橋墩 岷江 逮捕
頭暈眼花 雪冤 千真萬確
4.按旅游行蹤感悟課文內容 ,給文章列提綱。
介紹索橋(1): 名稱、橋身、橋面、橋欄、橋墩
站在索橋上(2-3): 都江堰
走下索橋(4-5): 索橋來歷
感悟(6): 主旨
5、檢查學生讀文情況。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感受文中故事主人公的高尚品質,讓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培養高尚的精神情操。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請看這幾張圖片:課件展示“安瀾橋”“都江堰”“二王廟”的圖片。讓學生說說觀后感受,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課。
二、深入理解課文
1.索橋到底什么樣子呢?有什么特點呢?? 讀課文,邊讀邊畫相關的語句,邊思考。
2.看圖片,直觀感受索橋的樣子。看到了索橋你有什么感受。
3.帶著自己的感受再來讀課文。
讀課文,思考
橋身:橋長,高。橋面: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
欄桿 橋墩
4.為什么要修建索橋,是誰修建的?我想等你們了解了關于索橋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決這些問題了。
5.默讀課文,想一想索橋有什么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結合文章內容及課前所查找的資料想一想你從中有哪些收獲與體會。
默讀,自學,邊讀邊畫相關語句,做批注。
6.從這些故事中選擇一個你最喜歡、感受最深的和同學交流。
作者的感受:“魚嘴”依舊擺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變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兩千兩百多年前的人們的手和心。那是怎樣的手和心呢?
7.為什么要修建索橋,是誰修建的?我想等你們了解了關于索橋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決這些問題了。
8.默讀課文,想一想索橋有什么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結合文章內容及課前所查找的資料想一想你從中有哪些收獲與體會。
默讀,自學,邊讀邊畫相關語句,做批注。
從這些故事中選擇一個你最喜歡的和同學交流。
作者的感受:“魚嘴”依舊擺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變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兩千兩百多年前的人們的手和心。那是怎樣的手和心。
三、合作探究:
1.寫索橋為什么還要寫都江堰?
2.我好像看到了兩千兩百多年前的人們的手和心?這里的“手”和“心”都比喻什么?指生說,再讓學生做口述練習:
李冰父子的心是一顆_____的心
何氏夫婦的心是一顆——的心
3.這個石頭是會說話的。你猜猜石頭會說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結尾一句“什么東西”比故事更美、更好,結合現實生活你還能說出那些人間更美、更好的故事嗎?
五、作業:
寫一段反映“愛心”這一主題的語段,2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勇于犧牲
索橋
的 李兵父子 舍己為人
故事 何公 何母
勇士丹柯 不怕困難
教后反思:
本文故事簡練,意蘊深遠,教學時我先讓學生交流預習時自己的疑問, “索橋”什么樣?在哪?它有什么作用?什么時候修建的?它有什么故事?然后我在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圍繞以上問題進行教學。接著,我讓學生熟讀課文,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列出提綱。再根據提綱和文章的內容,結合課外收集的資料,對照圖畫,引起聯想。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合作交流,倡導個性化閱讀,使學生在與文本交流的過中,心靈得到熏陶、感染、凈化。
最后,我讓學生找出重點語句,分析讓作者感動的是什么,他得到的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是什么?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取材料的寫法。整體感悟課文的故事情節并聲情并茂地講述。然后來概括每一段的內容,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和文章結構,深入挖掘本文的主旨,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學習文中所贊美的犧牲自己,造福于百姓的人的無私奉獻精神。即“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也就是上文所說的“那樣的心,那種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
索橋的故事 篇3
[教學設計基本理念] 工具性與人的性格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
[課時教學目標] 1、自讀自學第一自然段,勾畫詞句并說出索橋的特點。
2、細讀三個故事,體會并說出故事展現的人物品質。
3、感情朗讀課文,說到自己受到了什么教育。
[教學重點] 2、3
[教學難點] 2。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 教師備課
[教學活動設計]
一、回顧引入,整體感知
師:說說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出了索橋的故事。
①索橋的特點;②觀魚嘴引起的思考;③建橋的故事。
二、自讀自學第一段
1、默讀第一段,思考“安瀾橋”的橋的特點。
勾畫特點,用①②③標明。
2、全班交流:師生相互補充
①橋身一里長光景;②竹索挽成;③沒有橋墩,竹架代替。
想一想自己為什么沒有找完整?
三、細讀三個故事,體會人物品質
1、自由讀二、三自然段
教師介紹都江堰歷史及李冰父子歷史資料。
思考“魚嘴”的修筑體現了李冰父子的什么品質。
2、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研討
3小組交流
生1:從課文里看不出李冰父子的品質,我只看出人們為紀念李冰父子而修筑了二王廟。
生2:我想,人們能紀念李冰父子,說明了他們修筑都江堰造福了百姓。
生3:修筑都江堰是多么大的工程,我想可以用勤勞勇敢來贊美他們。
教師歸納:勇敢勤勞,造福百姓。
4、展示作者心里活動的句子,抽讀“我好象看到……手和心……”交流作者為何會這樣說。引導:修都江堰的人力,物力來思考。
生1:因為“魚嘴”是古人用勤勞、用智慧、用心血修筑的,所以作者借看到古人的手和心,來表達對像李冰父子一樣,為人們做貢獻的人的贊美。
生2:修都江堰需要多少的人力,物力。都江堰的修筑成功是人們功勞,因此作者贊美的是廣大的古代勞動人民。
:師:不錯,同學們能抓住課文,結合想象,理解了句子的含義。
故事的重點是何公何母修筑索橋,你們認真的讀一讀第四自然段,能讀懂什么。
學生默讀,邊讀邊勾畫相關的詞語,句子,做一定的旁注。
5、自由讀4自然段,思考,修筑索橋的困難?在這樣困難情況下為何還會繼續修橋?
①同桌交流;②全班交流;
a、河寬無法修;b、被逮捕
丈夫真正的愿望是什么?“方便大眾,為民造福。”
③齊讀這一自然段,你感受到什么?用成語概括何公何母的優秀品質。
生1:何公好有才華呀!一個教書的老師居然能設計一座橋。
師:“老師希望你能從詞語或句子來體會何公何母的品質”
生2:何公失敗了,何母 繼續完成丈夫的遺愿,最后終于造好了索橋。由此,可以看出他們勇于創新,默默奉獻的高尚品質。
范讀4自然段,感情朗讀。教師指導讀出語氣、速度、重音。
1、抽讀5自然段三,如句,聯系課文內容說了自己的理解。
2、自由讀這一句,讀出自己的理解體會,說說自己受到什么教育。
3、感情朗讀。
五、布置作業
1,找出“忙碌、疲乏、雪冤”的近義詞
2,用“縫隙、雪冤”造句
索橋的故事
走上索橋——寫景——聯想——感悟古人的“手和心”
走下索橋——記敘——抒情——贊美歌頌“偉大的心”
反思:課堂教學設計側重點在教學環節的設計,這節課從五個環節進行,分別是1,回顧課文,整體感知(此環節也可以檢測學生預習或介紹課文歷史背景等)。2,自讀自學第一段,找出索橋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細讀課文里面的三個故事,體會人物的品質。這是課文的重點,因此這一環節有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1)自讀勾畫,自主學習。(2)小組合作學習,研討。(3)全班交流,師生評價,補充。(4)感情朗讀。4,教師引導學習第五自然段,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真正體會主人翁的高尚品質。5,布置作業,當堂訓練。我想,只要把第三個環節牢記于胸,課堂教學也就井然有序了。
索橋的故事 篇4
一、給加點的字注音。
岷江( ) 都江堰( ) 雪冤( )
挽成( ) 頭暈眼花( ) 逮捕( )
二、辨字組詞。
瀾( ) 砂( ) 堤( ) 拆( )
斕( ) 沙( ) 提( ) 坼( )
三、分別指出與下列各組詞不同類的一項,將字母序號填入括號內。
(1)a. 答應 b. 答謝 c. 答案 d. 答復 ( )
(2)a. 明確 b. 明白 c. 明天 d. 明智 ( )
(3)a. 探望 b. 展望 c. 盼望 d. 愿望 ( )
(4)a. 紅旗 b. 紅布 c. 紅透 d. 紅星 ( )
四、請找出下面句中的錯別字,并將正確的寫在括號內。
a. 四川灌縣二王廟山腳有一坐索橋,叫做“安瀾橋”。
b. 幸好橋兩旁有竹索編的欄干。
c. 過了頂蓋下面,橋身又往下邪。
d. 木板鋪得不整齊,中間有漏縫。
五、填空
1. 《索橋的故事》是作家______寫的一篇散文。他是中國現代_______。作品主要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提到的索橋,在今天四川省成都市________。
六、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凡是到都江堰參觀的人都要來看看索橋。那天我從山上二王廟下來,在索橋上來回走了兩次。橋身微微擺動,我往前走,橋也好象在往前走。一個鄉下人挑著擔子迎面走來,橋一下子動的厲害了。我走過他身邊,加快腳步往高處去。忽然起了一陣笑聲,兩個小孩子從高處跑下來,橋接著大大動了一會兒。我連忙走上高處,又繼續往下走。
我剛走到一半路程,就停下來,站在欄桿前埋頭看下面。我的眼光正落在“分水魚嘴”上。我起初看不出來這個光滑的、魚嘴般的“石頭”是什么東西,后來才知道它是把岷江分為內外兩條江的工程。這個“魚嘴”在都江堰的前端,都江堰便是兩千兩百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筑的一條大堤。二王廟就是為了紀念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修建的。
我看看“魚嘴”,看看“魚嘴”兩旁數不清的砂石,我又往前走了。回來的時候,我把“魚嘴”再看了一陣。“魚嘴”依舊擺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變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象看到了兩千兩百多年前的人們的手和心。這個石頭是會說話的。那許多用手建造了這個“魚嘴”的人,雖然沒有留下名字,可是留下了他們的心。就在離這里九公里的紫坪鋪,在將近一公里長的河谷的兩岸,上千忙碌工作的年輕人,他們的心不是跟兩千兩百多年前那些人的心一樣么?大的水電站就要在那里動工修建了。
1. 說說“魚嘴”的作用是什么?
2. 說說“我好象看到了兩千兩百多年前的人們的手和心”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3. 課文說“這個石頭會說話的”,猜猜石頭說了些什么?
4. 本文寫索橋,為什么要寫都江堰工程?
【試題答案】
一、二、三、四、五題答案略
六、1. 把岷江分為內外兩條江
2. 含義:作者由眼前的工程想到兩千兩百多年前的人們,是他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了此偉大的工程,作者更聯想到了這些人們為民造福,無私奉獻的精神。
3. 開放題大意對即可(說當年人們建造此工程的艱辛,…………)
4. 索橋造福于人民,寫索橋是為了歌頌造福于人民的人。都江堰是造福百姓的工程,二者相呼應,深化主題。
索橋的故事 篇5
《美猴王》
教學目標:
1、掃除文字障礙,理清結構層次,圍繞課后思考與練習學習課文。
2、培養聯想能力,想象心目中的美猴王形象。
3、了解美猴王天地生成,聰明靈巧,本領超群,有膽有識,深孚眾望的特點,能有層次地復述課文,做到連貫、流利、清楚。
4、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1、了解美猴王天地生成,聰明靈巧,本領超群,有膽有識,深孚眾望的特點,能有層次地復述課文,做到連貫、流利、清楚。
2、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難點:培養口頭表達能力;能有層次地復述課文,做到連貫、流利、清楚。
跟老師一起學:
1、孫猴子是我國家喻戶曉、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象,美猴王——孫大圣——孫悟空,這一藝術形象本身有個發展過程。他是神、猴、人 三位一體的藝術形象。最初是石猴,由于本領高強,又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欲,便成了猴王,而且前面加了重要的字:美。那么美猴王究竟“美”在哪里呢?我們一起來學習本文。
2、了解有關作者吳承恩以及神話小說《西游記》的簡介。
3、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詞語:
鐫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天造地設 力倦神疲
拖男挈女 瞑目蹲身 喜不自禁 抓耳撓腮 滔滔不絕
4、課文雖是節選,但情節清晰,內容完整。全文按情節的發展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這是情節的開端,寫石猴的出世。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這是情節的發展,寫石猴的山間生活和發現水簾洞。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2自然段),寫石猴的山間生活。
第二層:(第3自然段),寫眾猴玩耍,以及發現了瀑布。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寫石猴發現水簾洞,帶領眾猴進洞居住,而被擁戴為王。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從“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氣”),寫石猴發現水簾洞。
第二層(從“眾猴聽得”到完),寫石猴帶領眾猴進洞居住,被擁戴為王。
5、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 “美”在哪里?
他有哪些性格特點?
6、這個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點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體,怎樣理解?
7、從石猴的身世、行為、語言等幾個方面:美猴王的“美”表現在:身世美、行為美和言語美這三個方面,作者通過這三方面生動的描寫,主要通過石猴發現水簾洞和帶領群猴進洞居住這兩件事的描述,刻畫了美猴王這個令人喜愛的形象。這是個聰明靈巧、本領超群、有膽有識、深孚眾望的猴王。
8、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現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現了他的社會性;神,表現了他的傳奇性。
9、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征?
美猴王的性格特征。
明確:聰明靈巧、本領超群、有膽有識、深孚眾望,他是猴,是人,又是神。
猴,表現他的生物性;人,表現他的社會性;神,表現他的傳奇性。
10、我們看《西游記》時,都會對識妖降妖的孫悟空贊嘆不已,也常常會發出做孫悟空的奇想。假如你得了孫悟空的神通,你將如何?請你以“假如我得了孫悟空的神通”為題,充分發揮想象寫一寫。
11、同學們,我們學習了《美猴王》,不僅了解了神話的特點,認識了“美猴王”美在哪里,對這一形象也有了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大家發揮了想象力,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像美猴王那樣積極主動,增強自我表現欲,把自己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長城贊》
教學目標:
1、介紹長城的知識;
2、了解對聯的常識。
教學重點:
1、對聯的常識;
2、說明的順序。
跟老師一起學:
1、檢查預習情況:
1)介紹長城的知識。
2)對對聯的了解。
2、課文分析
《長城贊》
(1)這是一副對聯,一副全面贊美長城的對聯,是對聯中的珍品。
(2)上聯從時間起筆,點明長城是經過幾千年的艱苦勞動而完成的。接著指出在修筑長城過程中“將帥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艱辛努力,最后盛贊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及長城的深遠的歷史、現實意義。
(3)下聯從空間入筆,描繪長城的雄姿:蜿蜒盤旋,起伏奔騰,壯麗磅礴,如玉帶,似明珠,最后指出長城在世界在人類歷史上的豐碑式的地位。
(4)全聯句式整齊,對仗工整;音韻和諧,意境開闊;內容博大,意義深遠;是對聯中的精品,能給長城增色生輝。
3、朗誦課文。
《索橋的故事》
1、教學目標
生字:
堰yàn 岷mín 坪píng 葺qì
多音字:
正音字:堤dī不讀tí 摔shuāi 不讀suāi
詞語:
縫隙:裂開或自然露出的狹長的空處。
雪冤:洗刷冤屈。
2、重點、難點:
重點:教學設計>文章的脈絡層次。
難點:故事中所蘊含的精神。
跟老師一起學:
1、作家簡介:巴金:原名李堯棠,四川成都人。現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散文集《隨想錄》。解放后曾先后擔任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及多家雜志主編。
2、課文分析:
概括每一段的內容:
1)介紹索橋的位置、名稱、橋面、橋欄、橋墩。
2)寫我走索橋的經過及所見。
3)寫“魚嘴”的意義。
4)寫何先生夫婦造橋的經過。
5)寫走下索橋的感受。
6)收束全文,揭示全文主旨。
3、從上述內容看,本文不在寫“橋”,而重點是寫與索橋有關的故事,通過寫故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特點,揭示全文的主旨。即“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也就是上文所說的“那樣的心,那種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
4、本文以索橋為線索,以故事為內容,以人物的精神為主題。
第一段寫一個鄉下人和兩個孩子過橋有什么作用?
表現索橋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
5、作者著重寫“魚嘴”有什么作用?
交待“魚嘴”的作用。引出下文的都江堰。
6、文題是“索橋的故事”,為什么還要寫都江堰?
(索橋造福于人民,寫索橋是為了歌頌造福于人民的人。都江堰是造福百姓的工程,二者相呼應,深化主題。)
索橋的故事 篇6
本文是巴金的一篇散文,故事性較強。通過學習,重在培養學生的能力,從文中讀出自己,整體把握全文的內容和結構。聲情并茂地講述故事情節,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啟發學生按照旅游線路理解本文的寫作順序。通過感悟內容,讓學生領會“人們美麗的手和心”,激發他們對美好事物的歌頌和向往之情,從而使自己的心靈受到熏陶、感染和凈化。
教學背景分析:
《索橋的故事》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七課,故事性較強,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對于初一學生來說,要想透徹理解文章主旨,就必須有深層次的閱讀。也就是要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從而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同時文章內容較為零散,經過閱讀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特點。并體會引用其他情節的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整體感悟課文的故事情節并聲情并茂的講述。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和文章結構,深入挖掘本文的主旨,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2、過程與方法:閱讀——感悟——探究——延伸,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共同感受人間的美好心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人類最美好的事物,讓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培養高尚的精神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學生感受有關索橋的感人故事,使心靈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凈化。
2.體會課文結尾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談話、介紹背景導入:
1、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讓人望而卻步,“走遍天下路,難過岷江渡”這是沒有索橋前,流傳于百姓間的一句話。然而,何先得夫婦修了一座索橋,叫“安瀾橋”,也叫“夫妻橋”,還叫“何公何母橋”。 課文圍繞著索橋發生著許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們跟隨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游覽索橋,了解索橋的故事,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請同學們輕聲讀課題。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誰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先介紹索橋;再寫站在索橋上,看到都江堰聯想到兩千兩百多年前人們的“手”和“心” ;接著寫走下索橋, 從何氏夫婦的故事聯想到為了多數人犧牲自己的心 ;最后點明主旨,感悟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
3、追問:索橋有什么故事?什么東西“ 比故事更美更好 ”?讓我們先來了解索橋。
二、深入理解課文
師過渡:索橋到底是什么樣子呢?想看嗎?
1、課件展示索橋圖片,直觀感受索橋的樣子。
2、看到了索橋你有什么感受?(長、雄偉、高大------)
3、課文又是怎樣介紹索橋的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圈出文中從哪些方面介紹索橋,并思考索橋有什么特點。
(橋身長、橋面是木板,不整齊,有的地方斷裂,竹索編的橋欄、沒有橋墩,用竹架代替)
4、你對索橋的那些地方感興趣,試著當當小導游介紹介紹。(生練習,指名介紹)
5、聽了小導游的介紹,我們一定對索橋了解很多,讓我們把體現索橋特點的詞語重讀,語速適中讀讀第一自然段。老師讀黑色的字,男生讀紅色的字,女生讀綠色的字。
6、(2)過渡:了解了索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索橋的故事。
自學提示:
1、瀏覽課文2-5,想想索橋有什么故事?
2、小聲讀讀故事,從這些故事中體會到了什么?在文中做簡單批注。
3、想一想什么東西“比故事更美、更好”?你從哪里看出來?
(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讀書心得。)
問題一:1、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的故事。2、何公何母為民修橋的故事。3、勇士丹柯掏心引路的故事。
問題二:課件:課外資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樣修建都江堰的故事。體會到李冰父子有一顆( )的心。讀何公何母為民修橋的故事,體會到何氏夫婦也有一顆( )的心。勇士丹柯有一顆( )的心。
問題三:
1、對照板書:李冰父子修都江堰造福百姓、何公何母為民修橋勇于犧牲、勇士丹柯掏心引路舍己為人的精神“比故事更美、更好”。還有什么東西“比故事更美、更好”?(從課文第五自然段找一找。)
2、生讀出:那種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是不會死的,不管經過百年千載,它都會發光,就像高爾基在一篇故事里所描寫的“燃燒的心”那樣。課件出示。
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小組交流。(生談體會,把自己的體會送入文字中讀一讀。)
3、師總結:像李冰父子、何氏夫婦、勇士丹柯許許多多的人為了多數人的溫暖、安康、幸福而犧牲自己的人,永遠活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的心永遠存在于人們的心中,千百年來他們依然在發光人們依然會記得他們的豐功偉績,他們的心靈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依然在影響著一代代。他們都擁有一顆顆偉大的心。(板書)
三、總結全文,升華主題。
1、 師總結:多么感人的故事,都江堰還有許多動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橋上,領略索橋都江堰的雄偉、美麗,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心靈也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凈化。你還能說出哪些人間更美、更好的故事嗎?(同桌交流、全班匯報)
2、小練筆:索橋的故事感染了作者,引發了他的思緒,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學,你們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呢?(試著寫下來)
3、師總結:老師希望同學們說到做到,做一個像李冰父子、何氏夫婦、勇士柯丹造福百姓、勇于犧牲、舍己為人、心地善良、不怕困難、無私奉獻的人。讓我們一起飽含深情地讀課題:索橋的故事
四、當堂檢測:
1、想想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2、課文通過講述都江堰上“安瀾橋”的故事,抒發了作者對更美更好的東西的贊美之情,表達了對造福人民的人的敬佩之意。
3、積累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背誦這些句子。
五、課后作業:
1、試著給課文列一個提綱。
2、搜集索橋其它的故事。
板書設計:
索橋的故事
李冰父子修都江堰 造福百姓
偉大的心 何公何母為民修橋 勇于犧牲 贊美、敬佩
勇士丹柯掏心引路 舍己為人
索橋的故事 篇7
設計意圖:
本文是巴金的一篇散文,故事性較強。通過學習,重在培養學生的能力,從文中讀出自己,整體把握全文的內容和結構。聲情并茂地講述故事情節,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啟發學生按照旅游線路理解本文的寫作順序。通過感悟內容,讓學生領會“人們美麗的手和心”,激發他們對美好事物的歌頌和向往之情,從而使自己的心靈受到熏陶、感染和凈化。
教學背景分析:
《索橋的故事》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七課,故事性較強,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對于初一學生來說,要想透徹理解文章主旨,就必須有深層次的閱讀。也就是要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從而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同時文章內容較為零散,經過閱讀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特點。并體會引用其他情節的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整體感悟課文的故事情節并聲情并茂的講述。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和文章結構,深入挖掘本文的主旨,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2、過程與方法:閱讀——感悟——探究——延伸,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共同感受人間的美好心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人類最美好的事物,讓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培養高尚的精神情操。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引用毛澤東詩詞《七律·長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而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巴金:原名李堯棠,中國現代作家。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詞匯積累:給加點字注音。
安瀾橋橋墩岷江逮捕頭暈眼花
雪冤千真萬確
3、展示“安瀾橋”“都江堰”“二王廟”的圖片。
4、按旅游行蹤感悟課文內容
介紹索橋(1):名稱、橋身、橋面、橋欄、橋墩
站在索橋上(2-3):都江堰
走下索橋(4-5):索橋來歷
感悟(6):主旨
5、合作探究:
(1)、寫索橋為什么還要還要寫都江堰?
(2)、我好像看到了兩千兩百多年前的人們的手和心?這里的“手”和“心”都比喻什么?
(3)這個石頭是會說話的。你猜猜石頭會說些什么?
三、拓展延伸。
結尾一句“什么東西”比故事更美、更好,結合現實生活你還能說出那些人間更美、更好的故事嗎?
四、板書設計:
介紹索橋
索橋的得到比故事
站在索橋看到——都江堰聯想——手和心
故事更美好的東西
走下索橋——故事——燃燒的心
五、寫作技巧:
1、比喻手法
2、聯想
3、襯托
4、鋪墊
六、作業:
課下寫一段反映“愛心”這一主題的語段,200字左右。
索橋的故事 篇8
四川灌縣二王廟山腳有一座索橋,叫做“安瀾橋”。橋身有一里光景長,是用粗的竹索挽成的,竹索上面鋪著一塊一塊的木板,木板鋪得不整齊,中間還露縫。木板不寬,也不長,三個人并排走在上面,就不大方便。有的板上有洞,有的木板斷折。人走在橋上,看得見木板下面岷江的綠水,也看得見橋下的砂石。冬天水少,橋顯得更高,要是人在橋上走,眼睛只顧穿過縫隙望下面,就會看得頭暈眼花。幸好橋兩旁有竹索編的欄桿,即使人失了腳,也不會落到水里去。索橋并沒有橋墩,高高的竹架代替了他們。架子比欄桿還高,還有一個頂蓋,在豎立架子的地方,橋身就像小山坡似的高起來,過了頂蓋下面,橋身又往下斜,然后再向第二個頂蓋升上去。
凡是到都江堰參觀的人都要來看看索橋。那天我從山上二王廟下來,在索橋上來回走了兩次。橋身微微地擺動,我往前走,橋也好象在往前走。一個鄉下人挑著擔子迎面走來,橋一下子動得厲害了。我走過他身邊,加快腳步往高處去。忽然起了一陣笑聲,兩個小孩從高處跑下來,橋接著大大動了一會兒。我連忙走上高處,又繼續往下走。我剛走了—半路程,就停下來,站在欄桿前埋頭看下面。我的眼光正落在“分水魚嘴”上。我起初看不出來這個光滑的、魚嘴般的“石頭”是什么東西,后來才知道它是把岷江分為內外兩條江的工程。這個“魚嘴”在都江堰的前端,都江堰便是兩千兩百多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筑的一條大堤。二王廟就是為了紀念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修建的。
我看看“魚嘴”,看看“魚嘴”兩旁數不清的砂石,我又往前走了。回來的時候,我把“魚嘴”再看了一陣。“魚嘴”依舊擺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變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兩千兩百多年前人們的手和心。這個“石頭”是會說話的。那許多用手建造了這個“魚嘴”的人,雖然沒有留下名字,可是留下了他們的心。就在離這里九公里的紫坪鋪,在將近一公里長的河谷的兩岸,上千的忙碌工作的年輕人,他們的心不是跟兩千兩百多年前那些人的心一樣的么?大的水電站就要在那里動工修建了。
我走下了索橋,同來的友人剛看過山腳的一塊石碑。他告訴我,這索橋又叫做“何公何母橋”,是清朝初年一個姓何的教書先生設計修建的。那個時候人們沒法在這么寬的兩岸上修一座橋。何先生想出了造索橋的辦法。橋造成了,人們來來往往,感到便利。可是橋上沒有欄桿,在搖擺的木板上走起來,并不是十分安全的事,不多久就有人失腳從橋上摔下去,死了。不滿意何先生的官府把責任完全推到何先生的身上,將他逮捕處死。何先生的妻子決心要替丈夫雪冤,要實現丈夫的真正的愿望,她想來想去,終于想出了辦法,用竹索在橋兩旁編上了欄桿,從此,危險的橋變成了安全的橋,使得三百年后的小孩也能夠在橋上跑來跑去,發出一陣陣的笑聲。
我不能說這個故事是千真萬確的,然而碑上的文字讓我們看見了那一對夫婦的心。我走下索橋,滿頭大汗,不用說,我走得疲乏了,我的腳也開始發熱。可是三百年前人們的心也給我帶來溫暖。那樣的心,那種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是不會死的,不管經過百年千載,它都會發光,就像高爾基在一篇故事里所描寫的“燃燒的心”那樣。勇士丹柯挖出自己的心拿在手上,心在燃燒、發光,給人們帶路。“何公何母”的心給每一個走過索橋的人添溫暖,甚至在三百年以后的寒冷的冬天,我站在橋頭還會揭下帽子當團扇來扇。
索橋的故事自然不止這么一點,都江堰也還有許多動人的故事。然而故事是講不完的,誰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誰要是在索橋上站片刻,他一定會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
索橋的故事 篇9
《索橋的故事》教學反思
學科:語文 姓名:劉春玲 時間:2010年3月25日
《索橋的故事》是巴金的一篇散文,本文不在寫“橋”,而重點是寫與索橋有關的故事,通過寫故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特點,揭示全文的主旨。
作者的寫作順序是介紹索橋、站在橋上、走下索橋、點明主旨。全文脈絡清晰,所以在教學本課時,在學生充分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去自讀自悟。
本節課我感觸最深的是在解決“寫索橋為什么還要寫都江堰”這個問題時,一位同學說“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和何公何母修建索橋都是為后人造福,都勇于克服困難。”看似沒認真聽的他,回答的非常到位。
但是本課的設計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雖然我的目的是啟發孩子,培養閱讀能力,但是并沒有給孩子一個太大的想象空間,比如“當同學們站在這樣的橋上會想到什么?”“索橋給你什么樣的啟示?”等等,當同學們把書中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聯系起來的時候,對文章的理解會更深刻。
《索橋的故事》教學反思
《索橋的故事》是作者巴金寫的一篇散文。全文按照參觀游覽順序,先介紹索橋;然后寫站在索橋上;看到李冰父子留下的都江堰工程,想到兩千兩百多年前的“人們的手和心”;再寫走下索橋,從故事中感受到“燃燒的心”,引發思緒:“那種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心是不會死的”;最后點明主旨:“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可是文章重點不是寫“橋”,而是寫有關橋的故事。我想,如果直接講故事,學生未必完全可以體會主題意思,也不明白主旨,怎么辦呢?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就結合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因為我2008年冬天去過都江堰,而且也走過這座安瀾橋,因此,我在課前就跟學生們交談,談天說地,講了很多這個地方的景色和事情,學生都很有興趣,想了解更多,甚至有些學生很想放假到這地方游玩一番。于是,我便趁勢引出課文的故事。由2008年汶川大地震引出了李冰父子的故事,學生在課堂上產生很多疑問,求知欲增強。最后也引導出何公何母造橋的故事,從而讓學生明白課文的主旨“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是什么。我覺得這節課上得效果挺好的。
《索橋的故事》教學反思
教學設想
《索橋的故事》是作者巴金寫的一篇散文。全文按照參觀游覽順序,先介紹索橋;然后寫站在索橋上;看到李冰父子留下的都江堰工程,想到兩千兩百多年前的“人們的手和心”;再寫走下索橋,從故事中感受到“燃燒的心”,引發思緒:“那種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心是不會死的”;最后點明主旨:“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
本文重點不是寫“橋”,而是寫與橋有關的故事,通過寫故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特點,揭示主旨。“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
教學流程
一、預習并預設問題
1、索橋是什么樣子?
2、為什么修建索橋?
3、誰修建索橋,怎么修建的?
4、索橋到底有哪些故事?
二、研讀課文,讀懂故事,體悟人物精神
李冰父子 勇于犧牲
索橋的故事 何公何母 不怕困難
勇士丹柯 舍己為人
重點研讀:巴金老人動情的說:“索橋的故事自然不止這么一點,都江堰也還有許多動人的故事。……誰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誰要是在索橋上站片刻,他一定會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
三、閱讀拓展
教學反思
讀書是學生自身的一種參與、體悟行為。設計發散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進行欣賞、揣摩、誦讀,進行個性話閱讀,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教學實效。
那是一顆------------的心
a都江堰
李冰父子和成千上萬修建都江堰的百姓有什么樣的心?
b、索橋部分
何氏夫婦有一顆什么樣的心?
教學感受
精心設計教學,嚴謹教學過程,本來想著預期的目標肯定會順利完成,可是到了揭示主旨的地方,“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是什么?問題一出,學生一臉茫然,這時我突然一陣失落,怎么會這樣?我不甘心就這么失敗!使學生的學習出了問題?還是我的引導不夠到位?突然有了靈感,“換一個問法”學習了《索橋的故事》,你都知道了那些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一顆什么樣的心?一語驚醒夢中人,學生恍然大悟:李冰父子有一顆造福人類的心,充滿智慧的心,堅韌不拔的心,勇于犧牲的心。何氏夫婦有一顆:無比善良的心,善于創造的心,不怕困難的心,造福人類的心。丹柯有一顆默默奉獻的心,勇于犧牲自己的心。
老師引導他們都有一顆什么樣的心?(偉大的心)
學生眼里充滿靈光,紛紛表示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種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這時我終于松了一口氣,難點不攻自破,此時,我想學生的心靈肯定會受到熏陶、感染和凈化。可見教學的靈感,機智還是來自于老師深鉆教材,來自于平時的教學厲煉。
索橋的故事 篇10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充分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理清條理,寫出課文提綱。
2、搜集“安瀾橋、都江堰”等課外資料,進一步了解文章中講述的有關索橋的故事。
3、引導學生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語句和課文的思想感情。
4、體會課文結尾的含義。
5、讓學生感受有關索橋的感人故事,使心靈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凈化。
教學重點:
在故事中使心靈得到熏陶、感染、凈化。
教學難點:
1、體會都江堰工程與索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2、體會課文結尾的含義,感悟什么東西“比故事更美、更好”。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課前預習。
索橋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他們不知道索橋在什么地方,不知道索橋什么樣子,不知道索橋的重要作用,更不了解索橋的故事。為此,在課前應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這些資料包括索橋、都江堰、魚嘴、二王廟、何氏夫婦等等。因為資料的內容比較多,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搜集整理歸類,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提高他們的合作學習能力。
二、 激情導課。
1、“走遍天下路,難過岷江渡”這是沒有索橋前,流傳于百姓間的一句話。清嘉慶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魚腹。如此慘狀,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婦坐臥不安,他們再也不能讓這樣的人間悲劇再次發生,于是決心克服重重困難也要修建橋梁。這座橋就是位于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之上,橫跨內外兩江的安瀾索橋。圍繞著索橋有著許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和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三、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標記。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縫隙 雪冤 竹索
都江堰 安瀾橋(注意“堰”“ 瀾”的寫法)
3、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例如:索橋什么樣子?為什么要修建索橋修建的索橋?怎么修建的?索橋到底有哪些故事?課文中的“石頭”說了些什么?什么東西“比故事更美、更好”?寫索橋為什么還要寫都江堰工程?……
(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的愿望,老師可以將課文中的要點與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結合起來,預設或生成某些問題。)
四、賞析感悟。
(一)了解索橋
1、索橋到底什么樣子呢?有什么特點呢?小聲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寫索橋建造特點的語句讀一讀,把其中你感受深的語句畫下來。
2、在小組里交流找出的句子和詞語,結合搜集到的資料,說說索橋的建造特點。
3、全班交流:運用書中的語言信息并結合相關資料介紹“索橋”。
4、“索橋”雖然是那樣的簡陋,可走在上面別有一番情趣。請同學們觀察圖中的人物,想象一下他們走在橋上時的感受。(可直接運用書上的語言,也可以結合自己的體會)
(二)了解索橋的故事
1、剛才我們通過讀重點語句并結合搜集到的資料了解了索橋的建造特點,那索橋究竟發生了哪些動人的故事呢?
2、(出示句子)“索橋的故事自然不止這么一點兒,都江堰也還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千百年來,是誰在向走過都江堰和索橋的人們訴說著它們的故事?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有關的語句。(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語句)
(1)“‘‘魚嘴‘‘依舊擺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變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兩千兩百多年前人們的手和心。”
(2)“我不能說這個故事是千真萬確的,然而碑上的文字讓我們看見了那一對夫婦的心。”
3、兩千兩百多年前人們的心和何氏夫婦的心究竟是怎樣的心呢?請同學們再來讀讀課文,邊讀邊做批注,結合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在小組里交流交流,建造都江堰的人們和建造索橋的何氏夫婦都具有一顆什么樣的心?
4、全班交流
給學生留下充分閱讀文本內容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給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在交流中圍繞著重點語句進行賞析、揣摩、誦讀,從而在全班的交流中逐漸感悟到:幾千年前建筑都江堰的人們和建造索橋的何氏夫婦都具有“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出示倒數第二段中的語句,齊讀)
5、了解了都江堰和索橋的故事,同學們知道作者在寫索橋故事的同時,為什么還要寫都江堰工程了嗎?(學生交流補充)
6、老師小結
幾千年前建筑都江堰的人們和建造索橋的何氏夫婦都具有勇于克服困難,為他人著想,為多數人而犧牲自己的心。所以說都江堰工程和索橋之間是一脈相承的,只是索橋的故事更深的感染了作者,引起思想上的共鳴,前者是鋪墊,后者是人物精神的深化。
7、作家高爾基筆下的勇士丹柯同樣具有這樣一顆“勇于克服困難,為他人著想,為多數人而犧牲自己的心”。(簡單介紹勇士丹柯的故事)
8、齊讀課文第五段,嘗試背誦感受最深的語句。(可簡要交流背誦的原因)
(三)課外延伸,深化主題
1、(出示句子)“索橋的故事自然不止這么一點兒,都江堰也還有許多動人的故事。”你還了解哪些故事,能給大家介紹介紹嗎?(學生可以將自己搜集到的有關資料與同學們分享,在交流中進一步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干。)
2、出示都江堰河索橋的相關錄相圖片和課文的最后一句話“然而故事是講不完的,誰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誰要是在索橋上站片刻,他一定會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什么東西“比故事更美、更好”?
(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就能夠幫助學生親身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都江堰,索橋的雄偉,美麗,從而領悟到人間更美、更好的東西,那就是“一顆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使每一個人的心靈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凈化。這種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表達欲望,難點也在其中得到解決。)
五、總結全文
作者在游都江堰和安瀾索橋時,被幾千年前的人觸動和感染,從而領悟到人間更美、更好的東西,那就是“一顆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
第二課時
一、 回顧全文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小組內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2、 修建都江堰的人們和建造索橋的何氏夫婦以及勇士丹柯都具有顆什么樣的心?(出示倒數第二段中的語句,引導學生背誦)
二、列提綱
學習完了課文,想想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試著給課文列一個提綱。
(讓學生通過閱讀進一步把握文章的脈絡,列出提綱,對文章整體結構安排有進一步的認識。在小組和全班進行交流)
三、作業布置
你的家鄉還有哪些古跡?這些古跡背后發生了哪些故事?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考察并搜集相關資料,在全班交流。
索橋的故事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整體感悟課文的故事情節并聲情并茂的講述。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和文章結構,深入挖掘本文的主旨,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2、過程與方法:閱讀——感悟——探究——延伸,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共同感受人間的美好心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人類最美好的事物,讓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培養高尚的精神情操。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引用毛澤東詩詞《七律·長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而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巴金:原名李堯棠,中國現代作家。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詞匯積累:給加點字注音。安瀾橋 橋墩 岷江 逮捕 頭暈眼花 雪冤 千真萬確
3、展示“安瀾橋”“都江堰”“二王廟”的圖片。
4、按旅游行蹤感悟課文內容
介紹索橋(1): 名稱、橋身、橋面、橋欄、橋墩
站在索橋上(2-3): 都江堰
走下索橋(4-5): 索橋來歷
感悟(6): 主旨
5、合作探究:(1)、寫索橋為什么還要還要寫都江堰?
(2)、我好像看到了兩千兩百多年前的人們的手和心?這里的“手”和“心”都比喻什么?
(3)這個石頭是會說話的。你猜猜石頭會說些什么?
三、拓展延伸。結尾一句“什么東西”比故事更美、更好,結合現實生活你還能說出那些人間更美、更好的故事嗎?
四、板書設計:
介紹索橋
索橋的 得到比故事
站在索橋看到——都江堰聯想——手和心
故事 更美好的東西
走下索橋——故事——燃燒的心
五、寫作技巧:1、比喻手法2、聯想3、襯托4、鋪墊
六、作業:課下寫一段反映“愛心”這一主題的語段,200字左右。
索橋的故事 篇12
1. 學習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
生字:
堰 yàn 岷 mín 坪píng 葺 qì
多音字:
形似字:
正音字:堤 dī不讀 tí 摔 shuāi 不讀suāi
詞語:
縫隙:裂開或自然的狹長的空處。
雪冤:洗刷冤屈。
作家簡介: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現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散文集《隨想錄》。解放后曾先后擔任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及多家雜志主編。
2. 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取材料的寫法。
3. 思想情感目標
學習文中所贊美的犧牲自己,造福于百姓的人的無私奉獻精神。
二. 重點、難點:
重點:文章的脈絡層次。
難點:故事中所蘊含的精神。
三. 課文分析:
先來概括每一段的內容:
1. 介紹索橋的位置、名稱、橋面、橋欄、橋墩。
2. 寫我走索橋的經過及所見。
3. 寫“魚嘴”的意義。
4. 寫何先生夫婦造橋的經過。
5. 寫走下索橋的感受。
6. 收束全文,揭示全文主旨。
從上述內容看,本文不在寫“橋”,而重點是寫與索橋有關的故事,通過寫故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特點,揭示全文的主旨。即“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也就是上文所說的“那樣的心,那種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
本文以索橋為線索,以故事為內容,以人物的精神為主題。
還有幾個問題,需要講解。
1. 第一段寫一個鄉下人和兩個孩子過橋有什么作用?
表現索橋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
2. 作者著重寫“魚嘴”有什么作用?
交待“魚嘴”的作用。引出下文的都江堰。
3. 文題是“索橋的故事”,為什么還要寫都江堰?
索橋造福于人民,寫索橋是為了歌頌造福于人民的人。都江堰是造福百姓的工程,二者相呼應,深化主題。
【模擬試題】
一、給加點的字注音。
岷江( ) 都江堰 ( ) 雪冤( )
挽成( ) 頭暈眼花( ) 逮捕( )
二、辨字組詞。
瀾( ) 砂( )堤( )拆( )
斕( ) 沙( )提( )坼( )
三、分別指出與下列各組詞不同類的一項,將字母序號填入括號內。
(1)a. 答應 b. 答謝 c. 答案 d. 答復 ( )
(2)a. 明確 b. 明白 c. 明天 d. 明智 ( )
(3)a. 探望 b. 展望 c. 盼望 d. 愿望 ( )
(4)a. 紅旗 b. 紅布 c. 紅透 d. 紅星 ( )
四、請找出下面句中的錯別字,并將正確的寫在括號內。
a. 四川灌縣二王廟山腳有一坐索橋,叫做“安瀾橋”。( )
b. 幸好橋兩旁有竹索編的欄干。 ( )
c. 過了頂蓋下面,橋身又往下邪。 ( )
d. 木板鋪得不整齊,中間有漏縫。 ( )
五、填空
1. 《索橋的故事》是作家______寫的一篇散文。他是中國現代_______。作品主要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提到的索橋,在今天四川省成都市________。
六、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凡是到都江堰參觀的人都要來看看索橋。那天我從山上二王廟下來,在索橋上來回走了兩次。橋身微微擺動,我往前走,橋也好象在往前走。一個鄉下人挑著擔子迎面走來,橋一下子動的厲害了。我走過他身邊,加快腳步往高處去。忽然起了一陣笑聲,兩個小孩子從高處跑下來,橋接著大大動了一會兒。我連忙走上高處,又繼續往下走。
我剛走到一半路程,就停下來,站在欄桿前埋頭看下面。我的眼光正落在“分水魚嘴”上。我起初看不出來這個光滑的、魚嘴般的“石頭”是什么東西,后來才知道它是把岷江分為內外兩條江的工程。這個“魚嘴”在都江堰的前端,都江堰便是兩千兩百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筑的一條大堤。二王廟就是為了紀念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修建的。
我看看“魚嘴”,看看“魚嘴”兩旁數不清的砂石,我又往前走了。回來的時候,我把“魚嘴”再看了一陣。“魚嘴”依舊擺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變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象看到了兩千兩百多年前的人們的手和心。這個石頭是會說話的。那許多用手建造了這個“魚嘴”的人,雖然沒有留下名字,可是留下了他們的心。就在離這里九公里的紫坪鋪,在將近一公里長的河谷的兩岸,上千忙碌工作的年輕人,他們的心不是跟兩千兩百多年前那些人的心一樣么?大的水電站就要在那里動工修建了。
1. 說說“魚嘴”的作用是什么?
2. 說說“我好象看到了兩千兩百多年前的人們的手和心”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3. 課文說“這個石頭會說話的”,猜猜石頭說了些什么?
4. 本文寫索橋,為什么要寫都江堰工程?
【試題答案】
一、二、三、四、五題答案略
六、1. 把岷江分為內外兩條江
2. 含義:作者由眼前的工程想到兩千兩百多年前的人們,是他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了此偉大的工程,作者更聯想到了這些人們為民造福,無私奉獻的精神。
3. 開放題大意對即可(說當年人們建造此工程的艱辛,…………)
4. 索橋造福于人民,寫索橋是為了歌頌造福于人民的人。都江堰是造福百姓的工程,二者相呼應,深化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