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帶我去爬樹》說課稿
課前,我設制了多媒體教學課件。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課堂教學,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學中,我注意讓圖文并茂的課件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從視覺、聽覺等多個角度來刺激學生的感觀,使其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課堂上營造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討論,自由發言,民主和諧的氣氛,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機會,引發其想象力,誘發其思維力,激發其創造力,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言語實踐中學習語言,在積極的思維中發展思維,在品味語言中感受生活,在內容體會中掌握寫作技巧。
總之,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從知道人物,到深入理解人物,到內心受到觸動,思想上得到一個升華。
六、教學過程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這是教學中的重要一環,設計時應有很強的針對性。由于是新學的課文內容,所以既要能讓學生對其產生興趣,又要引出本節課內容。為此我設計了一個趣味性很強的內容來引入,隨機問學生:你們平時都做過什么有趣的事情?生自由談談,然后師隨即引出這節課跟著文中的爸爸一起到郊外去爬樹,看看爬樹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樂趣呢? ——齊讀課題。
2.分組討論,賞析全文。
時學生進行第一次合作、探究、自主的學習,討論:爸爸為什么帶我去爬樹?爸爸是想讓一個城里的孩子,通過爬樹來接觸大自然,親近大自然,讓作者擴大視野,增長才干,提高勇氣與膽量,讓作者在爬樹的過程中有所收獲,讓我親身體會“回歸自然”的樂趣。解決本文重點之后,我提出第二個問題:文章是怎樣表現這一主題的呢?讓學生從寫法角度入手賞析全文。通過討論可知文章運用了對比寫法,即我與父親的對比和我爬樹前后的心理對比來突出主題——回歸自然。解決難點,為后文作鋪墊。
學生自主思考:我第一次是怎樣爬樹的?當時的感受如何?(請用“~~~~~~”在文中標畫出來)接著,請同桌一起討論:我第二次又是怎樣爬樹的?感受如何?(用“——”在文中畫出來)
3、合作探究,感悟主題。
對上述的問題,只要學生認真看書就會找到答案,但這對文章的理解還是膚淺的,本文有著深層的含義,那也是爸爸帶“我”爬樹的真正用意。)
(1)、爬樹前,為什么先要熱身?這表現了爸爸的什么用意?當我第二次在爸爸的幫助及我的努力下,我爬上了大樹,跟爸爸坐在大樹上,享受著父愛,我的心情變得很開闊,我對大自然有了越來越多的感受,我深深地陶醉在這美好的自然之中,不自覺的對大自然產生了熱愛與依戀之情,我感受到在城市生活中從沒體驗過的快樂與舒服。(2)、這時,教師再提出那為何爸爸要帶我去爬樹呢?(爸爸是想讓我一個城里的孩子,通過爬樹來接觸大自然,親近大自然,讓我擴大視野,增長才干,提高勇氣與膽量,,讓我在其中有所收獲,讓我親身體驗回歸大自然的快樂。
4、自主學習,體會思想,升華感悟。
文章通過“爬樹”來突出“回歸自然”,可現實生活中“爬樹”又不太可能。引導學生思考:應該怎樣回歸自然?有沒有回歸自然的親身經歷和喜悅感受與我們共同分享?這時學生會拿出vcd片或照片來親自講解,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對“回歸自然”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順勢我提出第三個問題:為什么要“回歸自然”?學生分組討論后得出“回歸自然”因為熱愛自然,我們應保護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環保意識。這時我板書“熱愛自然”、“保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