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這樣的老師》的教學設計
《一個這樣的老師》是北京版語文實驗教材第十一冊第八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注重寫法的指導,注重讀寫的結合。
【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文是美國作家大衛.歐文回憶自己少年時代學習生活時寫的一篇文章。它敘述了科學課上懷特森老師運用“故弄玄虛策略”,教會學生“新懷疑主義”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對學生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又獨具一格的老師形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與學生常見的文章有所不同: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描寫人物,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點。文中既有對懷特森老師的語言、動作、神態的正面描寫,也有對“我”的心理活動、懷特森老師教育效果的側面描寫。二者相互結合,懷特森老師特點就更加鮮明突出了。能夠結合正側面描寫來了解人物的特點是本文的教學重點,體會這種側面描寫的作用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2、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中所塑造的懷特森老師的形象是對學生的一種“沖突” 分別從視覺、心理、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這四方面加以展現。在此,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寫作的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
3、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在上一節課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結構的基礎上,本節課設計了自主探究與教師點撥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來實施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究、因需合作在先,集體共議、順學而導在后,通過整體地、聯系地自主感悟、相互碰撞、引導學生了解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育方法、思想及其對學生的深遠的影響需要學生走進文本并與之有效對話,揣摩課文寫作方法更需要學生潛心讀書,品味各種寫法的作用及其結合的巧妙。
4、技術準備
制作演示文稿,出示自學提示、寫作提示及側面描寫的概念,幫助學生體會其作用。
【教學目標】
1.了解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育方法、思想,及其對學生的深遠影響,并寫出對他的評價;
2.體會側面描寫人物的作用。
【教學重點】了解人物的特點
【教學難點】體會側面描寫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初步感知課文
今天我們繼續深入的學習課文,要求學生齊讀課題并回答這是怎樣的一個老師? 這里預設了學生可能會說(喜歡、博學、敬佩、獨特、與眾不同、用心良苦、特別….. 等評價懷特森老師是怎樣的一個老師。
看來學生們在初讀課文后都有了自己的見解,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課文寫了誰的什么事情?學生通過思考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