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課后反思
【2】
這篇課文記敘了中國男孩雷棣在得知父親雷潤民為為維護世界和平捐軀的消息后,自強不息、發奮圖強,決心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為世界和平作貢獻的感人故事,以此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思想感情。本課教學中的亮點有:
1、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理解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從“泣不成聲”中感受雷棣知道父親犧牲后的悲痛欲絕;從“了如掌”中感受雷棣對國際大事的關心;從為媽媽掖被角,再三叮囑媽媽到醫院看病等關心媽媽中看出他已懂事了;從發憤讀書中感受到他的自強不息等等,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教師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
2、課堂教學中不應面面俱到,而是有詳有略。在學習雷棣知道父親犧牲后的四件事情時,“關心媽媽”和“發憤讀書”這兩件事與學生生活實際接近,他們容易理解,更能感受雷棣為了完成爸爸未竟的事業而發奮圖強,可重點學習。而“關心國際政治”及“拒絕別人幫助”這兩部分可以略學。
不足之處:
1、如果能進行情境創設,多媒體展示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就更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激發他們對和平的向往。
2、還可增加課外資料的補充。如雷棣寫給聯合國秘書長的信的內容,《資治通鑒》、《二十四史》等,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豐富他們的課外知識。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教學反思
恩施市實驗小學 楊艷萍
這是北師大版語文第十一冊“地球家庭”主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記敘了中國男孩雷棣在得知父親雷潤民為維護世界和平捐軀的消息后,自強不息、發奮圖強,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決心完成父親為完成的事業——為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貢獻的感人故事,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思想感情。
課文篇幅較長,本文記述父親雷潤民為維護世界和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這成為兒子雷棣自強不息的動力。本文記述了父親死后雷棣成長過程中的五件事。第一件事:父親的死,讓雷棣認識到自己成為一個小男子漢,應該幫媽媽減輕生活的壓力,因此生活上倍加關心媽媽;第二件事:關心國際政治,特別是關心那些戰亂中受傷害的婦女兒童;第三件事:發奮讀書學習(參加各項競賽活動,并取得優異成績,讀古代史書名著,努力學習外語);第四件事:謝絕別人幫助,決心靠自己堅持不懈地努力,去完成父親未完成的事業;第五件事:寫信給前任聯合國秘書長,表達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以及自己頑強的意志。
文中重點記述了雷棣發奮讀書、決心靠自己努力實現愿望這兩件事,其它事跡筆墨雖少,卻是不可缺少的一筆,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雷棣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我在教學本課前,先引導學生收集有關戰爭、和平的資料,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借助自己的資料,我再適時播放網上的關于戰爭的視頻等,他們對戰爭災難的理解更加深刻形象。
整個教學過程我突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特的見解,使語文教學得到課堂以外的延伸。
在引導學生注重知識能力這一緯度上,我做得還是不夠。比如:文中的先概括后具體的介紹方法——先說更懂事了,再說掖被角、叮囑去醫院;先說關心政治,再說注意新聞、看戰亂中婦女兒童受傷害;先說發奮讀書,再說數學、語文、英語學得好。我在教學中讓孩子們注意到了這種寫法,并告訴他們這就是先概括后具體的寫法,但是由于時間等關系沒有進行強化,致使孩子們在這點上理解仍不明了,這是我在改完孩子們的練習冊后發現的。這又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學中,對于能力目標,不能僅停留在讓學生知曉,一定得讓他們學會運用,從而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