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征>聽課記錄
一、教學目標1、了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2、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學過程:
(一) 回顧導入。
從古到今,戰爭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主題,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詩也與戰爭有關。
(二) 解讀詩題,知曉詩人。
(結合書上87頁小資料介紹)
(三) 初讀詩歌,了解詩意。
1、老師范讀古詩。
2、生自由讀讀詩(讀通讀順)。
3、檢查自讀情況;正字音,齊讀。
4、解詞,齊讀。
5、理解詩句的意義。
(四) 深入誦讀,體悟詩情。
1、兵役殘酷(從軍時間長,體會老人歸鄉的心情)。
2、無限凄涼(他聽到的感受,看見家的景象,想象曾經生活的場景)。
3、不盡悲哀(飯菜的滋味,情感的變化)。
(五) 抒寫感想,升華主題。
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
遠離戰爭,
聽課以后的想法:
古詩的學習就是要這樣上:1、先看課題(但是對于本詩的詩題不要過多的讓學生說這是什么意思,因為在先秦時期的詩都是沒有題目的,如今的題目是后人加上去的,一般是首句,它的意思就是和首句一樣,沒有特別的意思。)
2讀,借助工具書解決重點詞。
3說說對句子的理解。
4領會詩中的感情
把古詩串成故事來理解,是一種好方法,它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在學習古詩的過程當中,同時也要滲透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比如:本文他見到的東西就很多,然而詩人是抓住了具有代表性的東西來寫。其次,像有的詩運用了比喻、夸張等修辭,這也是要重點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