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征》教學設計
《十五從軍征》教學設計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第七單元《戰爭》主題單元
教學目標:
1、借助字典詞典,課外資料,通過獨立學習了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2、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讀。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學難點:了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所查閱的資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一 了解主題,引入新課
1.師: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戰爭始終蔓延不斷,并構成人類歷史的一個獨特的篇章。據統計,從地球上出現文明以來的5000多年中,人類先后發生了15000多次戰爭,有幾十億人在戰爭中喪生,在這5000多年中,人類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環境中。也就是說,每100年中,人類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戰爭狀態中。古往今來,詩人也用他們的筆,寫下了許多有關戰爭的詩,想想我們以前學過哪些與戰爭有關的詩,一起背一背: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涼州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涼州詞》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從這些詩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板書課題:十五從軍征。齊讀課題,從哪里看出這也是與戰爭有關的?(“從軍征”)說說對課題的理解。
3.了解樂府詩。
閱讀課后小資料中對樂府的介紹。
師:我們以前所學的《江南》也是一首樂府詩,從《江南》和《十五從軍征》這兩首詩都可以看出詩的語言樸實自然,這是樂府詩的一個特點。我們今天所學的《十五從軍征》就是一首樂府詩,這首詩沒有具體的作者,來自于民間。
二初讀課文,了解詩意
1.生自由讀課文,師提出要求:借助字典或詞典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師巡視,幫助學困生,發現共同的困難,以便在后面加以指導。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詩,師生評價,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學習生難字,“冢 竇 雉 舂 羹”,用以往學過的方法自主記憶。
重點指導:“冢”,與“家”相區別。字形上,關鍵在一點的位置,“冢”是“冖”,下面多一點,“家”是“宀”;字義上,“冢”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家”是生者居住的地方;“舂”與“春”的區別,“舂”字下面是“臼”;“累累”讀作“lěi lěi”;“家中有阿誰?”的“阿”讀作“ā”,不讀“ē”,語氣助詞。
(2).再次讀課文,提出要求:讀出五言詩的節奏。
3.再讀課文,借助書上的插圖,知道詩歌敘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說,補充、糾正,知道課文敘述了這樣一件事:一位八十歲的老兵退伍回來,看到曾經熟悉的家園淪為一片荒野,家中的親人都不在人世了,老人凄涼地站在家門口,悲傷流淚。
三細讀詩歌,借助聯想,體會詩歌的情感
1學習1、2句詩,體會老人“始得歸”的心情
師:看插圖,你能用一個詞說說這是一位什么樣的老人嗎?一位( )的老人。(飽經風霜、白發蒼蒼、孤苦伶仃、神情凄苦、衣衫襤褸、老態龍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