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征》教學反思(通用2篇)
《十五從軍征》教學反思 篇1
《十五從軍征》教學反思
我執教的《十五從軍征》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7單元《戰爭》中課文《古詩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戰多年回到家鄉,看到家中一片凄涼的情景。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控訴及對和平的向往。
參考教師教學用書,本首詩我預設用一課時完成如下教學目標:
1、看注釋和插圖,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3、邊讀邊想象詩所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通過本節課教學,我發現自己以下幾個方面做的比較成功。
1、按照“激趣閱讀---感知理解---積累運用”這樣的流程進行教學,我感到得心應手,同時學生也易于接受。
2、學生能夠切實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尋找原因,是教師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創設了條件,給予了充足的機會,教給了方法。主要表現在:
①初讀詩歌后讓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自己解決字音問題。
② 理解詞義時,先讓學生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然后嘗試著自己解決,最后記下自己解決不了的師生共同解決。這一環節中
③ 為學生創設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大膽地進行想象。如:讓學生想象老人征戰幾十年的戎馬生涯,體會服役時間久。讓學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個村子的凄涼。讓學生想象老人一邊做飯,一邊會想些什么,體會老人此時絕望的心情。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等等。這樣的機會就為學生插上了思維的翅膀。
3、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理解了詩的意思,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4、在想象的基礎上對學生又進行了拓展訓練,想象六十五年前老人家中的情景,對比想象加深對市局的理解。
5、能順學而導在高潮處揭示課文主題。
6、最后讓學生發表對戰爭的看法,提升主題。
能達到此預設效果的原因是:首先朗讀是我教學本首詩貫穿始終的方法,使學生很自然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次我的朗讀訓練設計有梯度:初讀,正確、流利;再讀,理解詞義;又讀,明白詩意;反復讀,體會情感。最后是運用了多種指導朗讀的方法:① 教師范讀。②重讀重點字詞。③邊讀邊想象畫面。④根據內容變化語氣、語速、語調。⑤最主要的是教師充滿激qing的渲染很快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述的氛圍中。
教學中所顯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與學生沒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根據學生的特點我不斷地在修改自己的教案、課件,但仍然對學生已有知識水平,思維習慣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課堂預設效果不佳。這時,我切身地理解了我們在教學中為什么要備學生,所有的借鑒都要與自己的學生實際結合起來,適合自己學生的才是最好的。在學生交流聯想時,預設用第一人稱講述,在課堂上由于時間關系刪掉這一環節,有點可惜。當堂應達到背誦全詩的任務沒有落實,課堂環節不太緊湊是我最大的弱點,以后還需不斷研究。
《十五從軍征》教學反思
我執教的《十五從軍征》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7單元《戰爭》中課文《古詩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戰多年回到家鄉,看到家中一片凄涼的情景。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控訴及對和平的向往。
參考教師教學用書,本首詩我預設用一課時完成如下教學目標:
1、看注釋和插圖,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3、邊讀邊想象詩所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通過本節課教學,我發現自己以下幾個方面做的比較成功。
1、按照“激趣閱讀---感知理解---積累運用”這樣的流程進行教學,我感到得心應手,同時學生也易于接受。
2、學生能夠切實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尋找原因,是教師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創設了條件,給予了充足的機會,教給了方法。主要表現在:
① 初讀詩歌后讓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自己解決字音問題。
② 理解詞義時,先讓學生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然后嘗試著自己解決,最后記下自己解決不了的師生共同解決。這一環節中
③ 為學生創設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大膽地進行想象。如:讓學生想象老人征戰幾十年的戎馬生涯,體會服役時間久。讓學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個村子的凄涼。讓學生想象老人一邊做飯,一邊會想些什么,體會老人此時絕望的心情。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等等。這樣的機會就為學生插上了思維的翅膀。
3、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理解了詩的意思,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能達到此預設效果的原因是:首先朗讀是我教學本首詩貫穿始終的方法,使學生很自然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次我的朗讀訓練設計有梯度:初讀,正確、流利;再讀,理解詞義;又讀,明白詩意;反復讀,體會情感。最后是運用了多種指導朗讀的方法:①教師范讀。②重讀重點字詞。③邊讀邊想象畫面。④根據內容變化語氣、語速、語調。⑤最主要的是教師充滿激qing的渲染很快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述的氛圍中。
教學中所顯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與學生沒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參加“課改百縣行”活動一路走來,根據縣上孩子的特點我不斷地在修改自己的教案、課件,但仍然對學生已有知識水平,思維習慣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課堂預設效果不佳。這時,我切身地理解了我們在教學中為什么要備學生,所有的借鑒都要與自己的學生實際結合起來,適合自己學生的才是最好的。
《十五從軍征》感受戰爭的殘酷
《十五從軍征》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7單元《戰爭》中課文《古詩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戰多年回到家鄉,看到家中一片凄涼的情景。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
初讀詩歌后讓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自己解決字音問題。理解詞義時,先讓學生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然后嘗試著自己解決,最后記下自己解決不了的師生共同解決。這一環節中學生理解了“冢”就是“墳墓”的意思;“竇”是“洞”的意思;“貽”是“贈送”的意思。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了全詩的意思,但對古代戰爭的殘酷體會得不夠深刻,怎樣解決這個難點呢?我教學時讓學生思考:詩中哪些地方可補充內容?學生的學習勁頭一下上來了:在“十五從軍征”前面可想象是什么原因或在怎樣的情況下從軍的;“八十始得歸”后面可想象一路上老兵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兔從狗竇入,稚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這些詩句只描寫了家外面的殘破不堪,我引導學生想象老兵走進“家”里邊所看到的慘不忍睹的畫面;“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學生想象了老兵小時一家雖窮,但一家人相親相愛的場面;“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這兒學生想象了老兵悲哀的動作、神情,以及對戰爭的控訴;“出門東向看,淚落粘滿衣。”想象了兩種結局。一種是(跳井、上吊。撞墻……)解決性命;另一種是度日如年的憂傷死去。這樣為學生創設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大膽地進行想象。體會到了古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十五從軍征》教學反思 篇2
教學目標:1. 知識目標:積累字詞,理解詩歌含義2. 能力目標:翻譯詩歌,體會作者思想感情3. 情感目標:體會勞動人民對和平的熱愛和向往設計理念:詩歌是古代文明的一種,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不同詞語的含義的掌握,教給學生相應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掌握學習的方法。教學流程:(一)導入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反映戰爭的詩歌,大家記得是什么嗎?讓學生背誦《出塞》,提問有關《出塞》的知識(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今天,我要告訴給大家一個新的知識“樂府”(板書展示學生不知道讀音),老師先不告訴大家念什么?請你把書翻到小資料看一看讀一讀有關它的介紹,現在你知道念什么了吧,念yuè(二)知識補充大屏幕補充“樂府”知識,學生強化記憶“樂府”2分鐘提問學生說出主要內容即可(一個學優生,一個中等學生,一個學困生)連續三次提問學生主要內容樂府民歌主要包含這樣四個方面:① 對封建剝削和壓迫的反抗② 對封建禮教和婚姻制度的抗議③ 對戰爭和徭役的揭露④ 對統治階級內部丑惡的揭露今天我們來學習《十五從軍征》(漢)《樂府詩集》,這首詩屬于哪部分內容?(戰爭和徭役)還沒學習呢?你為什么一口咬定是戰爭和徭役呢?(題目《十五從軍征》看出來的)那么,到底這首詩是不是這樣呢?現在我們就一起看一看(三)朗讀詩歌教師朗讀2遍,學生注意正音,大屏幕出示字音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ā道逢鄉里人,“家里中有阿誰?”zhǒnglěi“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dòuzhì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kuí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chōnggēng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yí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學生跟讀一遍,學生自讀(3分鐘)找2個學生朗讀,學生正音評價,教師總評(四)分析詩歌讓學生在讀過6遍后的基礎上,說說詩歌主要講了什么內容(2名學困生補充說)有一些句子不知道什么意思,大體意思能說對這時,出示大屏幕重點字、詞的意思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始:才道逢鄉里人,“家里中有阿誰?”道逢:在路上遇到阿:語氣詞,無意義“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冢:墳墓累累:多的樣子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狗竇:狗洞雉:野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旅:野生葵:葵菜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舂:放在石舂里把谷類的殼搗掉羹:糊狀食物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貽:送,送給,贈送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現在,請同學們看看除了這些字你還有哪些字詞不理解,沒有了那么請你結合這些詞看看這回你能準確說出這首詩的含義了嗎?(給3-5分鐘組織語言)找學生說,教師評價總結,出示大屏幕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十五歲就應征去參軍,八十歲才退伍回故村。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路上他碰到一個鄉鄰,問“我家里還有什么人?”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遠遠看過去是你家,松樹柏樹中一片墓墳。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近前看兔子從狗洞里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去飛來。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臺。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捋些野谷舂米來做飯,摘下葵葉煮湯算是菜。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不知道贈給誰,只有獨自一人,吃得很悲哀。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五)指導背誦學生記憶,在充分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當堂背誦(背誦3分鐘)找學生試背誦效果不好,教師指導學生有序的背誦(背誦3分鐘),指導(板書):征戰時間久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歸鄉問路(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家中境況 “看”遠看(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近看(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生活與心情(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找學生試背誦,學生之間交流背誦的方法(背誦2分鐘),開始進行背誦比賽(六)作業項目十五從軍征出塞體裁 人物 內容 角度 主題 詩風 (七)板書 征戰時間久 征戰苦 歸鄉問路 希望 家中境況 “看”遠看 生活苦 近看 失望 生活與心情 悲痛 心中苦茫然 封建兵役給勞動人民的苦難 詩風 悲慘哀傷教學反思: 《十五從軍征》(六年級語文 北師大版上冊),本節課是一篇古文。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能夠獨立自主的學習。在教學的過程中,有一定的優點,同時也存在一些缺點。優點1. 導入新課a. 復習《出塞》的有關知識(有助于學生鞏固舊知識)b. 樂府知識引入,“樂”是多音字,學生不知道應該念什么,我讓學生先讀關于樂府知識的介紹“樂府是掌管音樂的專屬機構”,通過音樂一詞可以確定樂府的讀音,學生自己學習獲得的知識掌握扎實。2. 學生通過反復讀古文初步感知,根據學生的感知情況,給出重點字詞,學生再次感知,獨立掌握大意。不足:1. 時間掌握不好,前松后緊,以致后面的背誦十分匆忙沒有進行系統的背誦指導。2. 范讀不到位3. 教學不夠機智4. 雙擊訓練不到位 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提高課堂實效性,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寫的能力,堂課生成知識的拓展遷移和引申,相關知識的輻射拓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提高學生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