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征》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這是一首樂府詩,也是一首敘事詩,描述的是一位少年從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經熟悉的,而今卻家破人亡的故鄉,絕望地望著東方……
這首詩沒有華麗的辭藻,也很少有唐詩宋詞中那些使人過目不忘的句子,只是用極其樸實的語言塑造了一個八旬老人凄涼、無助的形象。16行的詩句雖然容量大,但卻寫得從容舒緩,絕無局促之感。65年的從軍生涯;65年的苦苦思鄉之情;多少人生的苦難;多少社會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樣遭遇,都盡在其中了……
二、設計理念:
吟誦,是古詩教學的重點,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心靈的體驗上,情感的體驗上。本課在設計時,將通過創設“情”境把靜止的文字符號賦予情感的溫度,通過對比讓學生隨著“境”的變化而產生情感的落差,通過引導學生在情感中反復誦讀,以讀促思,以讀促情,讓學生真正的進入文本,走進文字背的的意蘊,去觸摸那“有溫度”、“有血肉”的文字。
三、教學目標:
1、通過自學,了解詩歌大意,能夠運用聯想和想像,揣摩理解詩句含義。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想像詩歌的意境走入人物的內里世界。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
4、背誦全文。
四、教學時間: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插圖導入,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了解詩歌大意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指名讀課文,糾正字音(重點提醒學生“阿”、“冢”、“竇”、“雉”、“葵”、“羹”、“貽”)
3、全班齊讀
4、交流:詩歌講了一件什么事?(大意:一個從軍65年的老人回到家后,看到家變成了一片廢墟,他感到很悲哀!)
(三)細讀文本,舉象對比,深入人物內心世界
1、出示:“免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1)學生自讀這四句詩,一邊讀一邊“用心地看”,你看到了什么?那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2)指名交流。(學生可能根據詩句的意思:我看到了兔子在狗洞里亂竄,雞在梁上亂飛,院子中長滿了野谷,井上長滿了野葵……)這樣的景象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凄涼、荒涼、冷清、形同廢墟……)請你帶上這種感覺,把你內心的感受讀出來(讀這四句詩)
(3)這就是我的家,我那無限凄涼的家,那形同廢墟一般的家(音樂響起)全班再次齊讀“免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板書:無限凄涼)
2、出示:“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1)全班齊讀,
(2)引導想像,再現往事
①教師:在那松柏林的深處,在那一個連個一個的墳墓中,靜靜躺著的人是誰啊?(我的親人)他們可能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
②我曾經和親人、家人渡過一個怎么的時光呢?
3、出示:“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1)這樣的飯菜,吃起來是什么味兒呀?---------苦!!!(指名讀出“苦”的感覺)
(2)這僅僅是飯菜的苦嗎?(還是生活的苦,是失去親人的苦,是無盡悲哀的苦……帶著新的體會再讀。板書:無盡悲哀)
在這65年中,難道我就不想我的家,難道我就不思念我的親人嗎?難道我就不想回家去看看嗎?
4、出示:“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