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21世紀的希望(講稿)
[教材解讀]
這是一篇有關海洋的說明文。文章告訴我們,海洋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邁入21世紀,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類正在迎來開發、利用海洋的新時代,海洋是人類21世紀的新希望。為什么“海洋是人類21世紀的希望”是本文理解的重點。課文在闡明了海洋與人類有著密切關系之后,首先提出了人類正迎來開發、利用海洋的新時代,接著從礦產資源、高蛋白食品、水力發電、淡化海水、建海底城市等方面一一說明了人類利用海洋的現狀及設想,條縷清楚、綱目分明,給人以清晰印象。
語文教學必須落實到語文的訓練、語文能力的提高、語文學習方法的掌握,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語文的教學效率,真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一個扎實的基礎。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我準備抓住以下幾個訓練點:
1、 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是我們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最基本的的技能。只有通過多練,才能熟能生巧,才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
2、 勤于收集資料。這是我們語文學習的好習慣,也是我們本冊教材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一個重要方面。
3、 注意積累一些知識。如:關于海的古詩文、“望洋興嘆”這個成語的來歷……
4、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篇課文中海洋是人類的希望就采取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
5、 有條件的可以開展一次綜合性的語實踐活動。
根據以上幾點,我預設了如下目標:
[目標預設] 見教案
[學生經驗]
課文內容非常簡潔,信息量也少,學生對海洋的具體情況又缺乏了解,對文中列出的數據缺乏感性認識,感覺非常遙遠。那如何拉近課文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形成感性認識呢?又如何讓學生的認識得以升華,能力得以提高呢?需要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六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具有初步理性思維,好奇心強,樂意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學生自己探索研究,得出結論,與人共享。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實踐參與意識,讓他們“自由感知”、“自主探究”、“自我教育”。
[教學設想]
1、教學本文,既要借助文本具體的語言材料,引領學生了解海洋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又要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既要引導學生在文本的實踐中感悟、積累,又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愫。在教學時,教師不必過多講解,讓學生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討論交流理解,發散思維,自主學習,引導朗讀感悟,從而深刻體會到:海洋確實是人類新世紀的希望。
2、海洋的神秘莫測、絢麗多姿,定會使學生們遐想聯翩,激發探索的欲望,因此教師不要僅局限在教材知識上,課后可以讓學生查閱、搜集有關開發、利用、保護海洋的資料,寫讀后感或制作摘記小卡片,激發愛科學、愛自然的情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點擊“海洋”,走進文本。
(1)積累:關于“海”字的古詩文(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
(2)資料介紹:見相關材料。
(3)交流學生眼中的海
(4)一起去看作者眼中的海洋。
教學設想:大海對于小學生而言仍舊是個比較神秘的區域,因此教學伊始,我們緊扣“海”字,從“海”字的古詩文入手,為孩子們有關海的古詩文。從學生眼中的“海”入手,意在喚起學生心中對海的向往,對海的探索之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