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21世紀的希望》說課稿
《海洋——21世紀的希望》網絡課堂教學的反思
武進星辰實驗學校劉炎華
《海洋——21世紀的希望》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一篇有關海洋的說明文。課文告訴我們,海洋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21世紀人類已迎來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時代,海洋成了人類在新世紀的希望。行文簡潔流暢,綱舉目張,條理清楚。與此同時,也顯現出了它的弊端——信息量少,學生感覺海洋還是離自己很遙遠。鑒于對教材這樣的理解,在新課程的理念引領下,產生了這一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海洋——21世紀的希望》網絡課堂教學。網絡教學以龐大的知識信息資源庫為基礎,為學生創設了生動活潑的課堂環境。
一、網絡教學,放飛學生的自由。
瑞博教學平臺提供的預設性資源、生成性資源、外援性資
源,為學生提供多風格、多路徑的多種學習選擇,使學生經歷個性化與自由化的學習過程,盡力把有限的教室和幾乎無限的網上空間結合起來,既發展學生的個性,又發展了學生的智慧。如學生在自主學習5-8小節時,通過對平臺中教師預設資源的利用,彌補空白,尋求所需,更好地了解到世界的現狀、海洋豐富的資源,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形成對文本的理解。當學生產生疑問,形成探究主題時,網絡連接著大世界。運用它,學生暢游其中,自由探究,真正做到文本與世界相連,體現了“大語文”學習觀。探究有成果后,學生還可以把研究成果發送到“資料收集和整理”“設計口號”中,供大家學習,點評,交流。無論是學生的學習,還是討論、交流,一切盡在網絡教學環境中!
二、網絡教學,架起師生橋梁。
學生自主學習前,教師通過“學習建議”引導學生扎扎實
實地學習,鼓勵學生大膽鏈接相關資料。學生帶上真實的任務,愉悅的心情開始學習的第一步。從交流環節中看出,學生與老師的交流在網絡資源下輕松、精彩!接著,教師緊緊圍繞文本提出值得思考、探究、拓展的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并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參與獲得了下一個學習任務,倍感自豪,積極投入了探究之中!與此同時,教師不斷鼓勵學生把研究的成果發送出去,供大家欣賞。學生在美好情感的促進中愈學愈勇,在隨后的交流中據理力爭,最后師生達成共識:海洋的水力發電、淡化海水、建設海底城市及其它書中沒有介紹的新能源給予21世紀的人類無限希望!順應情感,學生開始為保護海洋設計口號,老師以欣賞者的身份告訴學生:你們真棒!在網絡的牽線下,師生愉快互動,教學內容一氣呵成!
三、網絡教學,滲透社會文化。
網絡,使小課堂連著大世界,也便有了網絡文化。學生看
到社會上那么多地區被土地沙化,內心焦急;看到海洋中那么多魚產品,內心激動;看到人類成功開發了海洋資源,又那么自豪……這么多種情感變化,全來自于網絡帶來的社會訊息。文化是一種意識層次的東西,社會文化給學生思維與情感的沖擊。學生借助于網絡,開始用網絡的語言交流,用網絡的方式思考,用社會的信息重新審視世界。在最后的口號交流中,學生的口號已不僅僅體現在簡潔上,而是填補了社會重要現狀,使得口號豐滿有力,滲透著社會文化!
讓我們在網絡環境中,繼續尋找語文之路,并堅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