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讀書要有選擇
我最近搬過一次家。雖說在重慶住得并不很久,我又已聚積了滿滿4 書架的書。我叫了一個力夫來用籮筐挑這些書。他挑了幾次還沒有挑完,于是嘆息著對我說:“你先生的書真多呀!”
不知怎的,他這句話引起了我許多感慨。我一邊把包扎成捆的書往籮筐里裝,一邊自己在想著:
——我過去讀過的書恐怕也有好幾書架吧。但是,亂七八糟讀的結果,到底得到了多少益處呢?許多讀過的書,用今天的要求來衡量,不是差不多讀了等于沒有讀嗎?
搬家以后,有幾個青年朋友來找我,恰好又問了我一些關于讀書的問題。于是我想,我的一點讀書經驗是可以談一下的。
說來慚愧,讀了20 多年的書了,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是盲目地讀著的。那些時候,假若有人突然問我:“你為什么要讀書?”“你讀書的目的何在?”我會茫然找不到回答。那些時候,我還不知道任何事情都該首先問一個為什么。
在私塾里讀《三字經》的時候。那書的頂上印得有畫,也印得有詩。其中有這樣兩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什么唯有讀書高呢,又另外有兩句,可以用來說明:“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這是封建社會的傳統的讀書觀:讀書是為了做官。
雖說當時我還不知道所謂做官就是壓迫老百姓,剝削老百姓,但這樣的讀書觀也似乎沒有給我多少影響。因為那時我還是一個小孩子,做官的事情于我遙遠得很,而迫切的需要解決的倒是如何過渡我那些寂寞的童年的日子。于是就自然而然地沉溺在舊小說里面了。
上了學校以后,一方面自然也有這樣的意思,想從上學校以求自立,不再受家庭的束縛與限制;但另一方面,那種讀舊小說的心境卻繼續了下來,就愛起中國的外國的文藝作品來了。這真是像魯迅先生的詩句所說的:“無聊才讀書”。因為脫離了現實與人群而感到寂寞才鉆到書里;但越鉆到書里就越脫離了現實與人群,越感到寂寞。那時候我讀書就像一個酒徒似地,舉起杯子來一口氣喝干。而且我的標準也這樣簡單:能使我醉者就是好書,不能使我醉者就是壞書。
高爾基說,每一本書都像一個梯子,使他從獸類爬到人類。但我的經驗卻不大同一些。那些書啊,就是連那些最打動過我的書在內,并不都是梯子,并不都是直立著的,引我上升。大多數的書,它們連結起來倒像一個迷津,使我在里面摸索,苦悶。說得公平一些,這些文藝作品自然也給了我這樣的好處,使我更加不滿意現實。但是它們也給了我許多壞處,使我更加空想,脆弱,而且使我有了許多并不妥當的自信與成見:以為許多事情我都懂得而其實并非真懂得。
這或者也是一種讀書觀吧:讀書是為了破除無聊。
不用說,為了做官也好,為了破除無聊也好,這些讀書觀都是要不得的。對于我,許多真理都開啟得太晚,連為什么讀書這個問題也在內。直到最近幾年,我才知道一切書籍都不外乎是人類對于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說明,都不外乎是人類進行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的總結或工具;同時我又才知道我們讀書不應該是為了旁的,而應該主要地是為了用前人的經驗和知識來提高自己,武裝自己,以便去繼續征服自然與改造社會。
把我的讀書經驗總結起來,這就是第一條:我們首先應該建立一種正確的讀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