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為期三周的校內公開課已結束。本次校內公開課由低年級到高年級,讓我系統地了解到整個小學語文教學的不同年級的特點。在這次公開課教學中,我執教了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螳螂捕蟬》第一課時。下面,就這一課時的教學談談感想。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決意伐楚→巧妙勸說→打消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并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于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本文結構特別,故事中套著故事,應找準切合點,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與題目文意間的距離最小。所以,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我的設計教學預設如下:“激趣導入→預習反饋→聽故事,理脈絡→看圖片,品故事→留懸念”。
在激趣導入部分,我設計了“巧填八字成語”這一練習,此環節的設計,通過學生展示自己的積累成績,達到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在“聽故事,理脈絡”環節中,一個讓學生“嘗試用四字詞語概括這則寓言故事的起因、發展和結果分別是什么?”練習,極富挑戰性,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表現欲。學生眾說紛紜,但又不乏經典之語。
理清課文脈絡后,我出示了一張“螳螂捕蟬”的圖片,引導學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指導他們“認真讀一讀這段文字,圈畫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幾個具體對象,它們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試著畫一畫示意圖。”并想象“蟬”、“螳螂”、“黃雀”,心里都在打什么如意算盤呢?如果你遇見這種狀況,你打算怎樣告誡它們呢!通過這一系列的合作學習,學生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寓意。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一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學生對故事的品讀、感悟等,都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二是倡導了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表現課文。以人為本,注重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讓學生學會學習;在讀中質疑、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讓學生學會讀書;讀議結合,提供充足的表達機會,讓學生學會表達。
由于時間關系,沒能讓學生寫一寫讀這則寓言的感想。其實,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鞏固練習。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今天教學《螳螂捕蟬》一課收獲有三:
一、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找準生長點。
學生已經進行了初讀課文,并且了解文章大意。在此基礎上,我將教學目標定為理解文本蘊含的道理“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并且在分析課文的同時滲透擴寫點。讓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能夠有新的收獲。
二、讀書貫穿自始至終,并且體現層次。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因為本文淺顯易懂,于是我把這篇文章相應的古文與課文對應閱讀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 首先,讓學生自瀆,為讀通、讀懂古文奠定了基礎。然后在分析的基礎上理解讀,通過仿照榜樣讀,加深對于課文的理解。最后,在理解古文的基礎上,指導讀出語氣。這樣,把讀貫穿于學習本課的始終,既培養了學生誦讀古文的能力,又能讓學生在讀中自讀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