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三、理解文章深意,不脫離語言環境。
我在讀這篇文章時就很想弄明白這樣兩個問題:1、吳王為什么非攻打楚國不可?2、那位少年為什么講了這個故事后,吳王就放棄攻打楚囯?要弄明白這兩個問題,了解當時春秋時期的每個國家都有吞并對方,使國家更強盛的野心,但倘若輕易出兵就有可能被第三方吞噬的危險這一社會背景是關鍵。如果教師講,學生能明白,但紙上得來總覺淺。于是,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尋找資料,探究答案。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先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進行質疑,然后帶著問題再去讀書學習。學生先找到了揭示寓意的語句“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在學生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后,老師引導學生探究這三種小動物“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分別是什么?從而理解“螳螂捕蟬”這個成語的含義。之后,結合故事背景資料和借助多媒體課件“春秋戰國形式圖”理清“蟬、螳螂、黃雀、與吳王伐荊”之間的關系,明白吳王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分別是什么?使學生清楚明白的認識到:吳國就好比是這三個小動物中的“螳螂”,而楚國就好比是故事中的“蟬”,它身后的越國就好比是故事中的“黃雀”。學生聯系吳王的固執,肯定能感悟到少年的機智、能干,善于采用旁敲側擊的策略來個敲山震虎,從而讓吳王醒悟到事情的危險性,不得不考慮事情的后果。學生很快理解了這篇文章要告訴我們的道理。而且在教學中學生收集的資料得到了利用。這樣學生的感悟必然是多元的,符合新課標的提倡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的感悟也是鮮活的,是自己感受到的,而不是教師教給他們的。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又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學生還在探究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為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搭起了橋梁,真是一舉而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