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1、本文主要講了什么事?
2、日本人民為什么稱聶將軍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這節課,我們一同來研究?
二、精讀感悟:
(一)感受關懷:
1、理解“活菩薩”?
2、課文中,聶將軍對日本孤女的仁愛,體現在哪呢?
3、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相關的自然段?
4、自由讀課文第三自然段,適當標注自己的體會。
5、交流:關懷“無微不至”、“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6、過渡:這樣的親切與和善的人,怎能不讓人親近、不讓人信任呢?
7、美穗子有了哪些變化?(驚恐——不拘束——親熱)
8、小結:雖然瑣碎但集中表現了聶將軍的仁愛,有感情讀此段。
9、交流:課文的其他自然段還有沒有?
(二)領悟精神
1、補充網絡資料:日本軍國主義者大肆屠殺我國同胞,甚至連兒童都不放過,有何感受?
2、介紹“平型關大捷”中,聶將軍的表現。這里,你看到了怎樣的聶將軍?
3、對比突破難點:這份憎恨與文中的這份仁愛矛盾嗎?為什么?
4、出示兩段文字:
5、指名讀、交流
“將軍的信中“本著”、“至仁至義”、“必當”這些詞語的意思是什么? ”
6小結:這一段通過寫聶將軍設法將兩個日本孤女送往日軍指揮部一事,表現了聶將軍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
(三)報恩之旅
1、這份不同尋常的仁愛,怎能忘懷,40年后,美穗子專程前來中國,進行報恩之旅。
2、學生點看相關網頁,加以了解。
3、交流所得。
三、練筆延伸:
展開想象,練寫美穗子和她的家人專程前來看望聶將軍的情景。
教學目標:
1、能聯系課文內容說出日本人民為什么稱聶將軍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
2、憑借具體語言材料,使學生感知聶將軍關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誼的體現,熟悉到中日友好是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學重點:聯系課文內容說出日本人民為什么稱聶將軍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
教學難點:憑借網絡資料,使學生感知聶將軍關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誼的體現,是至仁至義的國際主義精神的體現,熟悉到中日友好是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具預備:教學課件
反思:
1、以理解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為主線,展開鋪墊、探討、續寫的學習,在對比中突破重難點,既解答了學生心中的疑惑,又點明了中心。續寫中,趙越、張宇睿、沈藝迪等同學,能緊扣文章的細節、中心,點到“愿中日友誼長存”、“愿做友誼的使者”、“讓友誼之花開遍世界的每個角落”……
2、在瀏覽網絡的過程中,俞卓秋等小部分學生,對網絡的運用缺乏靈活性。看來要加強電腦的知識與運用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