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的最后一課
生:讓世世代代的人都要記住這個人生哲理。
師:對,要我們每個人都記住它,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努力踐行這個人生哲理。那就是——
生:學生第三次齊讀“要根除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上莊稼。同樣,要想鏟除靈魂里的雜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jù)它。”
師:同學們,這一段從內(nèi)容上講,它是個意味深長的結(jié)尾;但從寫法上講,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這一點化腐朽為神奇,使原本平淡的文章,頓生光輝。
師:我們還是把目光回到那位博士生身上,他被幾十家大公司落聘后,最后想屈尊就駕,找到一家小公司。誰知,竟也遭到和前面相同的厄運。他再也受不了了,質(zhì)問公司老板究竟是什么原因。老板說:“我們從你的記錄上,查到了你有三次在公交車上逃票的記錄。”那位博士氣憤地說:“難道我的博士文憑比不過三張車票。”如果你就是那位老板你會怎么說。
生:比不過。三次逃票可以看出你不誠實,誠實比什么都重要。
生:我還是不能錄用你,因為雖然是三張車票,但可以看出你喜歡貪小便宜,我們公司一旦雇用了你,如果你為了貪便宜,肯定會損害我們公司的利益的。
生:對不起,雖然你的知識很豐富,學歷很高,但三張車票像一面鏡子,照出你心靈的污垢。你的靈魂里長著雜草,請你除掉了雜草再來應(yīng)聘吧。
師:是的,這位博士不缺文憑,不缺知識、不缺能力,但是有一樣?xùn)|西比這些都重要,那就是人的美德,我們從小就要培養(yǎng)美德,用美德占據(jù)心靈,千萬不要讓雜草在你的靈魂里有生存的空間。今天回家請每位同學制作一張書簽,把這條人生哲理夾在自己的書里,時時處處督促自己用美德鏟除靈魂里雜草。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點評:
怎么會有莊稼的?你想過嗎?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看。
靈魂里的雜草是指什么?
多么富有哲理的話語啊!
【欣賞】
一年前,哲學家和學生約定在郊外再見,而一年后,當學生如約而來,哲學家已飄然而逝。你是否為哲學家未能赴約而遺憾呢?其實大可不必,因為哲學家已經(jīng)用他的方式給了學生如何根除雜草的答案--在原本雜草叢生的土地上種上莊稼,進而促使學生領(lǐng)悟到關(guān)于人生修養(yǎng)的真理--用美德占據(jù)靈魂。
這兩節(jié)寫得簡潔而深刻,把哲學家最后一課的意義用一種含蓄的方式揭示了出來。當學生如約而來時,見到的是長滿谷子的莊稼地,已經(jīng)不見了雜草,而這些莊稼從何而來的呢?我們?nèi)袈?lián)系前文哲學家的最后一課,自然會明白這些都是哲學家的安排。哲學家僅僅是要讓學生明白如何根除曠野里的雜草嗎?不,他不愧是一個"一直在探討人生奧妙的哲學家",即使他的最后一課也不會偏離他一生探索的主題--關(guān)于人生的真理。于是,他借助于談話的形式,讓學生交流,并產(chǎn)生辦法,然后他用作業(yè)的形式--要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根除雜草,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根除雜草的最佳方法。從而使他的學生最終明白老師最后一課的意義--要想鏟除靈魂里的雜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jù)它。
哲學家是睿智而深刻的,他的學生也不愧為滿腹經(jīng)綸,他們都對"雜草"的意義有了深層的理解。曠野里的雜草就是自然界的雜草,而靈魂里的雜草則是不良思想,是人生中對做人有害處的"惡念",是與美德相悖的丑陋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