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的最后一課
蘇格拉底本人沒有寫過什么著作。他的行為和學說,主要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克塞諾芬尼著作中的記載流傳下來。在柏拉圖的對話中,《申辯篇》、《克里多篇》和《斐多篇》直接敘述了蘇格拉底被審判時的自辯以至服毒前的談話;他的其它早、中期的對話,也都以蘇格拉底作為主要對話者,闡述各種哲學思想。
霍爾巴赫 (paul henri dietrich baron d'holbach,1723-1789)
法國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出生于德國巴伐利亞一個商人家庭。幼年應伯父邀請,隨同父親移居巴黎。曾就學于荷蘭萊頓大學,畢業后回巴黎取得法國國籍。不久即結識狄德羅等人,成為《百科全書》主要撰稿人之一。
最大成就是把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世界觀加以系統化。認為自然是物質和運動的總匯,物質是以任何一種方式刺激我們感官的東西,具有質的多樣性。肯定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本質屬性,從不同角度對運動形式作了分類,但最終又把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強調一切事物都處于必然的因果聯系之中,但把因果性和必然性等同起來,否認偶然性的客觀存在。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受自然必然性的制約;人的靈魂是肉體的一部分,與肉體同生共死。堅持唯物主義反映論,認為感覺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它是客觀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結果。否認上帝的存在,指出宗教是“神圣的瘟疫”,宗教起源于人們的恐懼和無知以及神學家的欺騙,提出消滅宗教的唯一途徑,就是宣傳無神論,教育人民,啟發人的理性。
主要著作有:《揭穿了的基督教》、《神圣的瘟疫》、《自然的體系》、《健全的思想》、《社會的體系》等。
黑格爾(1770年一1831年)
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早年在圖賓根大學學習,曾經向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但后來畏懼雅各賓派專政,并與普魯士專制王朝妥協。從1801年起,先后在耶拿大學、紐倫堡中學,海得爾堡大學和柏林大學任教,1830年升為柏林大學校長。
黑格爾的哲學反映了當時德國資產階級既想革命而又怯懦的階級特性。他的哲學體系是保守的,而其辯證方法本質上是革命的。恩格斯指出:黑格爾哲學的“真實意義和革命性質,正是在于它永遠結束了以為人的思維和行動的一切結果具有最終性質的看法。”
黑格爾把個人意識的階段、社會意識的階段以及觀念在宗教、藝術和哲學的形式之下最終達到其自我認識的最高階段都列入第三階段。他宣布哲學是“絕對知識”,并認定自己的哲學就是觀念自己發展的最后階段。這就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
黑格爾哲學中最有價值的是他的辯證方法,但是,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體系窒息了他辯證法的革命精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合理內核”,擯棄它的唯心主義外殼,加以革命的改造,創立了唯物辯證法。黑格爾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之一。
黑格爾的主要著作有:《法哲學原理》、《歷史哲學講演錄》、《美學講演錄》、《宗教哲學講演錄》、《哲學史講演錄》、《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小邏輯》、《自然哲學》等。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