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的最后一課
笛卡兒(1596-1650) 法國哲學家、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生理學家、解析幾何學奠基人之一。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出生于法國,父親是法國一個地方法院的評議員,相當于現(xiàn)在的律師和法官。一歲時母親去世,給笛卡兒留下了一筆遺產,為日后他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提供了可*的經(jīng)濟保障。8歲時他進入一所耶穌會學校,在校學習8年,接受了傳統(tǒng)的文化教育,讀了古典文學、歷史、神學、哲學、法學、醫(yī)學、數(shù)學及其它自然科學。笛卡兒后來回憶說,這所學校是“歐洲最著名的學校之一”。1612年到巴黎的普瓦捷大學攻讀法學,4年后獲博士學位。1618年從軍。1625年返巴黎。1628年,他從巴黎移居荷蘭,開始了長達20年的潛心研究和寫作生涯,先后發(fā)表了許多在數(shù)學和哲學上有重大影響的論著。1649年冬,因患肺炎逝世。
笛卡兒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xiàn)代哲學之父”,恩格斯稱他為“辯證法的卓越代表”。同時笛卡兒又是一勇于探索的科學家,在物理學、生理學等領域都有值得稱道的創(chuàng)見,特別是在數(shù)學上他創(chuàng)立了解析幾何,從而打開了近代數(shù)學的大門,在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狄德羅( denis diderot,1713-1784) 法國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
出生于朗格勒手工業(yè)者家庭。早年曾學神學和法律。1746年發(fā)表具有反宗教傾向的《哲學思想錄》,被政府當局下令焚毀。1749年發(fā)表《供明眼人參考的談盲人的信》,觸怒教會而被捕入獄三個月。出獄后著手主持編寫《百科全書》,用了近30年時間,完成這部科學巨著,從而成為百科全書派的領袖。
他肯定物質是唯一的實體,物質之外不存在超自然的精神實體。提出物質具有“感受性”,說明人的思維是物質長期發(fā)展的產物。認為萬物由物質元素構成,元素數(shù)日無窮,性質相異,由此組成各種不同事物。肯定運動是物質固有的屬性,物質處于永恒的運動之中,靜止只是相對的,“移動”和“激動”是物質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提出發(fā)展進化觀點,認為自然現(xiàn)象之間沒有絕對不可逾越的界限。在認識論上,旨定自然界是認識的唯一對象,認識起源于感覺經(jīng)驗。主張把感覺和思維結合起來,認識應當“從感覺回到思考,又從思考回到感覺”,但否認抽象的作用。提出認識的三種主要方法:觀察、思考和實驗。認為宗教是愚昧無知的產物,宣稱“上帝是沒有的;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是一種妄想”。
主要著作還有《對白然的解釋》、《達朗貝爾和狄德羅的淡話》、《關于物質和運動的哲學原理》、《拉摩的侄兒》等。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個普通公民的家庭;據(jù)說他父親是石匠,母親是助產婆。他早年繼承父業(yè),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來研究哲學。他在雅典和當時的許多智者辯論哲學問題,主要是關于倫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問題。當時有人將他看作是智者,但他自認為和智者不同。智者是以各種虛假的知識教授青年,而他所要尋求的則是真正的知識。他被認為是當時最有智能的人。
作為公民,他曾三次參軍作戰(zhàn),在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得頑強勇敢。他曾在雅典公民大會中擔任過陪審官,在任上他不顧眾人的反對,否決過對6位將軍的不正義的判決。30僭主復辟時,他曾拒絕和他們合作。在雅典恢復奴隸主民主制后,蘇格拉底被控,以藐視傳統(tǒng)宗教、引進新神、敗壞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被判處死刑。他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飲鴆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