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工具”和“人文”中徜徉 ——三教《愛之鏈》的思考
二教《愛之鏈》:“得意”的愛之味——“工具、人文”平分秋色
《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以后,我們研究的焦點立即轉移到語文課程中“人文”教育的一面,似乎把我們的語文訓練丟得一干二凈。其實,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主要是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完成的,是在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的。如果離開了語言文字這個載體去放大“人文”,那么,語文課程的性質就變了。無論如何,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仍然是學習語言,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沒有語言文字,也就失去了人文感悟的基礎;谶@樣的思考,我開始了《愛之鏈》的第二次教學:
一、創(chuàng)設情境,想象說話。
二、感悟文本,內化語言:課文中哪一幕最讓你感動?結合具體的語句說說你的感受。
三、細讀結局:從這段話中,你讀懂了什么?
四、回歸課題,拓展延伸:
1、你是怎樣理解《愛之鏈》這個課題的?
2、試著創(chuàng)編“愛”的經(jīng)典之言。
縱觀整個課堂,一去掉初教《愛之鏈》時的“說教味兒”,孩子們的語言立刻變得生動、鮮活起來。孩子們這樣運用語言,感悟文本:
〈一〉“喬依為了幫老婦人修車,腳蹭破了,手腕也蹭破了,兩只手上沾滿了油污,衣服也更臟了。從喬依的這些動作、神態(tài)我感受到喬依的確是盡心盡力地幫助老婦人修車,就好像在修自己的車一樣!
〈二〉“讀了文章的結尾我才知道,原來女店主和喬依是一對夫妻。他們家庭困難,喬依沒有了工作,妻子有將要生孩子了,多么需要錢!可喬依卻還是不收老婦人的一分錢。這樣的文章讀來遠比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來得更出人意料,更感人!”
〈三〉“‘如果您遇上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就請您給他一點幫助吧!’我覺得這句話才是文章中最關鍵的一句,是喬依的這句話讓愛不斷地延續(xù),讓老婦人也奉獻了自己的愛心。我想:這就是‘愛之鏈’吧!”
學生還有這樣的經(jīng)典之言:
〈一〉這是一份無私的愛,這是一份永恒的愛。相信,有了愛便有了一切。
〈二〉愛是可以互相傳遞的,生命是可以互相感動的。奉獻你的愛心吧,我們會沐浴在一片“愛”的海洋之中。
〈三〉人生貴相助,何必金與錢。
〈四〉愛是人類最美麗的語言,愛是正大無私的奉獻。播撒一縷“愛”的陽光,便會燦爛整個人間。
……………………
反思自己的第二次教學,讓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jié)描寫,關注文本中情節(jié)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涌。借助文本語言,發(fā)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臺。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xiàn)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矯枉過正,或許是歷史的必然。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本語言中汲取營養(yǎng),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運用文本?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我和同行老師又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