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工具”和“人文”中徜徉 ——三教《愛之鏈》的思考
三教《愛之鏈》:充盈“愛”的味道——“兩性”在課堂自由徜徉
經過前兩次教學,我不得不坐下靜靜地思考:語文是什么?母語教育學什么?“感悟”中如何滲透語言文字的訓練?困惑中我有幸聆聽了上海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吳忠豪教授的講座,恍然大悟: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蘊涵于工具性之中,沒有工具性就沒有人文性。人文是工具性的“精”,“氣”,“神”,沒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失卻了靈魂,成了毫無意義的“死工具”。小學作為母語的起始階段,應努力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進而感悟文字背后蘊藏的人文內涵。
基于這種理念,我又在“感悟文本,內化語言”這一環節中增添了這樣一個學習活動:此時此刻,你就是付出不求回報的喬依,你就是內心充滿感激的老婦人,將要分別,你們會說些什么?其他環節和第二次一樣。我想讓“感悟”落得更實一些。
第三次執教《愛之鏈》,沒想到這看似簡單的一個轉換,卻讓孩子們的語言更加令人欣喜。他們這樣對話:
生1(老婦人):喬依先生,真是謝謝您。如果沒有您,我現在真不知是何種處境了!
生2(喬依):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的。
生1:(滿臉激動,握住“喬依”的手)你知道嗎?我在這荒無人煙的鄉間公路上已經等了一個多小時了。我又冷又怕,幾乎完全絕望了。是你的安慰讓我倍感溫暖。你瞧,為了幫我修車,您的手、腳都蹭破了,衣服也弄臟了。我該怎么感謝您呢?
生2:您不用謝了。我以前在困難的時候也常常得到別人的幫助,況且幫助像你這樣有困難的人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誰碰上都會像我這樣做的,您不必放在心上。
生1:(往“喬依”的手中塞“錢”)這點錢您收下吧!
生2:不要不要。如果您真的要報答我,那么,如果您遇到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也請您給他一點幫助吧!
…………………
語文就是語文,只不過更多地體現了一些人文精神而已。要知道,人文絕非語文一科能夠獨擋其任,誰能說數學、音樂、社會、科學、美術中沒有人文?因此,語文應當保持其固有的個性,它首先是作為一種語言存在的。對于小學生而言,語文學習就是理解、積累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練就扎實的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語文能力,濡養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思想、靈感,負載著人類文化內涵的文章,潛移默化地接受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熏陶。這種浸潤人文精神的語文教育,才是語文學科性質的完整體現,才能實現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
總之,我們的語文教學既不能簡單否定語文訓練,片面強調“人文性”,又不能置“人文性”于不顧,一意孤行地抱住“工具性”不放。只有在夯實語文“工具性”的同時,科學合理地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才能全面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相信,《愛之鏈》的教學還沒有完,我們的母語教育會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