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學習資料)
動情的語言,入微的神態刻畫,為我們繪就了一幅送別的動人圖面,讓讀者可以直達文章中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一段的情境是多么感人至深啊!
三、金手指 表達方法提示:抓住一點寫透徹
肖邦,波蘭乃至世界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雖然一生短暫,只活了39歲,但在他身上值得書寫的地方是很多的,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作者僅僅抓住肖邦熱愛祖國這一點,通過幾個具體的事例著重表現,寫得深入而透徹,使讀者對肖邦熱愛祖國的情懷有深刻的感受。
文章先從肖邦和祖國的命運入手,一下子切入"肖邦與祖國"這一主題范圍,然后具體描寫肖邦的老師和同學郊外送別肖邦的場面,把這個送別過程中涉及肖邦和祖國深情難舍的情節作了細致入微的描寫。接著寫肖邦在國外的行動,也是選擇肖邦關心祖國命運的素材,直至寫肖邦彌留之際的遺言無不關乎對祖國的依戀。有始有終,一以貫之,正是在這一系列關于對祖國的態度的事情中,我們認識了肖邦音樂才華之外的另一面,體會到他深沉的愛國情懷。
這種抓住人物的某一特點,著力具體表現的方法值得我們注意并學習。如果我們在習作中寫一個人,想突出他身上的某一個特點,就應圍繞這一特點,選擇足以表現這一特點的材料,有條理地寫下來,從而使讀者印象深刻,感受強烈。
四、益智園
創新與實踐
1、 課文第1自然段有這樣一句話—
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你能換一種說法而不改變句子的原意嗎?試試看,然后想一想你改后的句子讀起來在語氣上和原句有什么不同。
2、 課文第4自然段中有這樣的話—
他常常把自己關在幽暗的房間里,點上一支蠟燭,徹夜的作曲、彈琴。時間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讀到這里,你是否為肖邦的精神而感動呢?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嗎?可以把你想說的寫下來—
3、 與世長辭的"辭"是什么意思?
試著再找幾個帶有"辭"的詞,并分別說出每個詞中"辭"的意思。
附:課后習題5提示:
(1) 埃斯內爾把泥土送給肖邦,意在要他永遠記住祖國。
(2)彌留之際:病重快要死的時候。肖邦的話表達了他對祖國至死不渝的愛。
五、萬花筒
相關資料
肖邦簡介
波蘭作曲家肖邦1810年出生于波蘭華沙,父親是法國人,年輕時移居波蘭;母親出身于沒落波蘭貴族家庭。肖邦6歲開始學習鋼琴,7歲時舉行了公開音樂會并發表他第一首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由于身體不好,14歲才進學校讀書。1826-1829年在華沙音樂學院學習,畢業時已被異常嚴厲的老師稱為天才。
1830年,由于國內局勢動蕩,他聽從老師和親友的規勸出國進行深造,爭取為祖國爭得更大榮譽。這一去,正如他自己的不祥預感那樣,就此同他的祖國永決了。當他到達維也納時,發現波蘭人處于被排斥的境地。因此,他決定去巴黎或倫敦。在去巴黎的途中,他聽說華沙陷入了俄軍手里,波蘭革命失敗斷絕了他的回國之路。到達巴黎之后,肖邦就此在那里定居下來。當時的巴黎是歐洲的文化藝術中心,他的優雅氣質和杰出才華使他--一個剛過20歲的青年獲得了云集巴黎的音樂家的包括李斯特、門德爾松在內的好評,在法國還結識了其他一大批藝術家,包括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大仲馬、海涅,音樂家舒曼等。這使他開闊了眼界,對他的思想成熟起了有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