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今天,我和學生一起學習了《最后的姿勢》。
現在做反思如下:
一.教學媒體的選擇
本節課,我用的課件是自己制作的。幻燈片14張,包括廢墟圖片一張、重點詞語一張、譚老師的遺像一張、補充材料3張,和課文重點句子、段落6張、課堂活動提示一張、作業一張。本來以為是把教學重點的句子和段落用投影打出來會吸引學生的眼球,更加集中注意力。可是,評課時,老師們說書上有的完全可以不出示。我想為什么呢?再想想,也有道理,書本就是用來讀的,為什么不讀書本要讀課件,況且那是書上的原句子、原段落。談到課件的有效性,我查閱了各種資料“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一般適用于三個環節:創設情境、突破重點難點、促進自主學習。”這么說來我的第一張課件用于創設情境的廢墟還是有用的。再說到重點難點的突破,這節課我的教學重點是體會環境描寫對襯托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所以我設計了把環境描寫的幾處逐個出示,學習朗讀,并且還有關于重點詞語和標點的提示,應該有用吧。再查查,原來所謂的用于突破重點難點是教師不容易講清楚又不便示范的那些重點難點。看來這張可以說清楚的幻燈片是可以省去的。那么關于課文重點句子和段落的幻燈片是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提示和引導下借助課本解決的,省去。關于課堂活動的那張幻燈片,我一開始認為它是本節課教學活動的一個重中之重,出示可以讓學生更明確活動要求,可老師們說,假如沒有幻燈片,你的這個活動就不進行啦?是呀,重點的活動是要培養學生的聽和領悟能力的,要聽清楚就要集中注意力,要領悟就要第一時間內在大腦中作出反應,如果長時間借助幻燈片提醒學生“這個很重要”的話,學生聽課的能力一定會下降的。以后,關于課堂活動提示的不要做成幻燈片。再說說作業,我的這個作業在書上就有,看來非省去不可。所以,到末了只剩下廢墟圖片一張、重點詞語一張、補充材料3張.
二.反思教學態度
談到教學態度,我想就自己的兩個變化來反思一下。
一個變化是有了激情了。
我上這中公開課的機會不是太多,一是自己能力有限,二是大家都在進步而自己的進步小一點。這次有這樣的機會,很珍惜。
我加工這節課也有半個月左右了,一是把課文背熟。這篇課文不是太長,結構也不復雜,主要是地震的過程,所以被起來不是很費事,很快就背熟了。二是研讀教參。教參提示:“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能夠體會環境描寫及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紅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在反復設計,反復試講的基礎上,我確定了自己最后的的教學設計,可以說是胸有成竹了,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引導是學生朗讀得像模像樣。課堂上我積極的投入,用飽滿的熱情感染學生。沒有了以往的手忙腳亂,有的是頭頭是道的講解和誘導。即使學生有的地方還有疑惑,我也相信自己的設計一定可以把學生的疑惑消除。于是,課堂上,語調高了,表情多了,也放開了。但殊不知這個變化的背后看到的是教學理念的不科學——教師一廂情愿,學生捉摸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