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所以有了第二個變化:太著急
好像目的只有一個,“完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使自己的課堂完整。”于是,一個又一個的教學程序成為過場,點到為止。咳,怎么回事?這是胸有成竹的表現(xiàn)嗎?不是,還是心中無底,本節(jié)課的目標究竟是什么?你考慮到學生的學情了沒有?他們能跟上你的節(jié)奏嗎?他們腦海中在構思什么?看來真的是心中越?jīng)]底的人越想讓他人跟著自己走,還不會關注學生,沒做到真正的還課堂給學生。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最后的姿勢》是根據(jù)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發(fā)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護衛(wèi)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xiàn)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當我看到這篇文章是以《最后的姿勢》為題時更是覺得非常感人,題目就有很深的含義。我對這篇文章進行了細細的研讀,認真的備課。在教學這課后,我進行了深入的反思,覺得自己這堂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收集資料,激發(fā)情感
課前我布置學生收集資料: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況,收集地震的相關的資料、圖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課堂中交流。2、收集譚千秋老師的資料及紀念譚老師的有關文章、詩歌。5.12大地震轟動世界,學生們親身經(jīng)歷了那些日子,收集資料的任務觸動了學生的記憶和情感,許多感人的畫面,故事涌上他們心頭。這項任務很快就完成了,為課文的學習埋下情感伏筆,在第一課時的交流中,學生情緒激動,眼含熱淚。
二、緊扣題目,抓住細節(jié),研讀文本
“這是一個怎樣的姿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課文。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老師的最后姿勢。
敘事性文章中最有價值的是細節(jié),研讀這些細節(jié)描寫有助于學生體會譚老師舍己為人的偉大人格。課文中對地震發(fā)生時的場景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寫,這些場景描寫渲染了人物出場的情景,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我通過指導學生感情這些句子,體會譚老師在地震來臨之時,在生死攸關之際,譚老師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擇,用身體守護學生。他張開的雙臂,是堅定的責任,是無聲的大愛。
為了立體的體現(xiàn)人物的品質,課文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說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話語,側面烘托譚老師的英雄壯舉。教學時我沒有急于去提煉、總結人物的品質,而是讓學生去讀出自己眼中的譚老師的形象,進而理解“最后的姿勢”所蘊含的“愛與責任”最后的人生意義。
三、課外延伸、升華情感
課結束前,我又補充了抗震救災中其他老師的感人事跡,他們那感人的最后的姿勢讓學生震驚了,他們感動極了。我也感動極了,為那些英雄老師而感動,為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而感動,
縱觀全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在教學中,我雖然抓住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中的動詞來組織教學,但沒有扣住“撐”讓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說說從“撐”中體會到了什么?“譚老師這一撐,撐出了什么?”的課文補白,如果這樣去深挖文本的話,人物形象會更豐滿、更高大,這樣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產生更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