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學生想象練習說話,譚千秋老師退休后可能會有的一幕幕鮮活生活場景。這么一聯想,學生有了一定的想象軌道,引起了與之相近的智慧蘇醒,教師因勢利導,再反激到另一方向:
“而今,譚老師卻……”
三 觸境生想 意象加工
有時,閱讀材料沒有給出現成的結論,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根據文章的重要內容進行合理的推斷和想象。這是研究性學習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調動原有的知識,聯系生活實際想象地震那一刻教室的震撼一幕:
“地動山搖,翻滾的塵埃迷花了譚老師的雙眼。但是,他仍然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
“碎裂的磚塊砸下來了,譚老師被砸的鮮血直流。但是,他仍然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
“水泥板重重砸下,壓在了譚老師的身上,撕心裂肺的疼痛襲遍譚老師的全身。但是,他仍然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
“樓板重重砸下來了,譚老師的后腦勺被樓板砸的深凹下去。但是,他仍然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
“整塊整塊的鋼筋水泥砸下來了,一股錐心的疼痛使譚老師鮮血噴涌,疼痛難忍。但是,他仍然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
想象中學生用語言來詮釋譚千秋老師最后的姿勢的意蘊。那最后的姿勢刺痛了我們的雙眼,更刺痛了我們的心靈。譚千秋老師誓死護衛學生的形象讓人永生難忘!
四 對比思考 因文生想
想象領域何其廣闊。閱讀文本時,不僅要會從閱讀材料中篩選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還要會從信息中想到作品寫的是什么,并且由此誘發,想象到它之外與之相關的內容,提高理解能力。
由“譚老師講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講臺上那個充滿活力的身影。”
引導學生想象5月12日早晨譚老師到校與同學們的真情互動情境。
這種因文生想的對比思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五 哲理聯想
讀文章不僅要會讀,而且要思考,探究文章以外的知識,為學習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時間就是生命。在生命危在旦夕的關鍵時刻,最早發現地震,離教室門口最近的譚千秋老師為什么不選擇安全逃離?他不愛惜自己的生命?不愛自己的女兒,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嗎?”學生互相交流。
譚千秋老師的女兒說:“……”
譚老師說:“……”
如此,高大的形象就永遠留在學生的心上了。是愛和責任驅使譚千秋老師面對危險,將生死置之度外,飛身一撲,將學生拉到課桌底下,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為學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門。
六 由個別推及一般
深入學習使譚千秋老師的身影在學生的頭腦中愈加清晰,師生再一起交流補充汶川地震一組組可歌可泣的感人場面。這些感人的事跡既可紀念汶川地震,表達死難同胞的哀悼,又可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禮。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那災難爆發的悲慘一刻,不僅譚千秋老師,還有許許多多的老師,許許多多的人都用自己的生命鑄就如天大愛,詮釋了最高尚的愛!演繹了最神圣的責任。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走進四川災區,回憶當時的點點滴滴!重溫地震事件前后的感人事跡……”
四川地震山崩地絕之慘烈,生靈涂炭之悲情,無不令人潸然淚下!一幅幅慘絕人寰的畫面,多想伸出手,緊緊地將那些生命挽留,多想伸出手,把愛傳遞!可是隔屏相望的我們顯得是那么無力和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