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一個個美好生命的瞬間破碎令人揪心不已。每一幅都牽動了學生的心!奪眶而出的眼淚,多想讓痛苦后退,讓希望加溫!2008年,舉國上下有多少人遙望災區,眼里飽含著淚水。胸中沸騰著想去救援的熱血,哪怕十指鮮血淋漓。廢墟上撼人心魄的生命,教學生學會熱愛生命,保護生命。讓學生學會感恩,使學生的人格得以健全的發展!
“生命何其脆弱,學會珍惜你的幸福,生命何其寶貴,學會珍惜你身邊的一切,因為珍惜才會擁有,因為感恩才會天長地久!知道愛!懂得感恩!”
“懷著感恩的心面向世界!懷著感恩的心對待生活!”
大災大難方顯大仁大義!災難折射出人性的光芒!《最后的姿勢》一文是對“愛和責任”的最好詮釋。災區遍地是英雄,目睹一幕幕震撼圖片,一個個可親可敬的高大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屹立。共同的災難,共同的親人!面對災難的洗禮,就會在痛苦的蕩滌中,走向更成熟,更堅強,更從容!激發學生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無私奉獻的民族情感!為地球的一次顫抖, 撐起一個國家的脊梁!
文本的多重、交錯、變化,又終匯聚成一點:愛與責任!
下午兩點多,譚老師在教室上課。這堂課上,他給學生們講“人生的價值”。“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是為他人著想,是為集體著想,是為國家著想......”
培養幸福學生,需要幫助學生知道愛,懂得感恩;培養幸福學生,需要幫助學生理解世界,喚醒人生價值,使學生明白人的生命價值是可以提升的,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愛心和責任感!
七 無言勝似有言
第一個發現譚老師的救援人員眼含熱淚的說:“……”
獲救得同學這樣回憶:“……”
一位老師說:“……”
譚老師說:“……”
“司馬遷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贊頌他……”
“可是,我們再也聽不見譚老師親切的聲音了。他留給了我們一個定格的最后姿勢。”
有時候覺得沒有聲音比有聲音好。哲理永遠是沉默中滋生的。在靜止中,照出了人的內心,照出了真的感情,無需再用語言來詮釋的意蘊。
“最后的姿勢,它不說話,但它告訴你一切!”
“讓我們為那些美好生命逝去默哀!讓活著的我們牢記生命的脆弱和剛強,帶著一顆感恩的心繼續前行!在哀痛中汲取力量!攜手前行,生生不息……”
教育需要精工細作,學生人格的健全,幻想一蹴而就,指望通過一次喚醒,那是不可能的。培養幸福學生,需要我們持之以恒,不斷幫助學生打開一扇扇天窗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