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教學案例
生:譚千秋!
師:牢記他那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生命中的——
生:最后的姿勢!
反思:“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激而發靈光。”學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適的情境中才會被點燃激活。鑒于對文本內容的深入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深刻感悟,在課堂結尾部分引領學生遷移模仿文本言語直抒胸臆,既是滲透語文教學中說寫的訓練,更是對文本情感體驗的升華,學生進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禮。情發于言,使語言訓練與情感體驗珠聯璧合。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的人文性是以“語言”這個工具為載體的。在教學實踐中,應“寓教于文”,充分利用語文課程內容自身所蘊涵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交融因素,就是要挖掘文本中的語言訓練點,提點悟情,拾級而上。鋪設基墊,初步體驗,漸進深化,情感升華,課堂教學始終扎根語言訓練點,為學生對文本的情感體驗架設階梯。通過語言文字本身的魅力,進行感染、熏陶、潛移默化,以關鍵詞句處為切入點,深究細探,揣摩推敲,這樣學生才會真真切切地走進文本,深入人物,引起強烈的共鳴。使學生對文本的情感體驗循序漸進,逐步推向深層,最終達成語言訓練與體驗情感有機融合,使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