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說課稿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弄懂作者聽到這個消息后會如此喜欲狂的原因,為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作下了一個很好鋪墊。
2、抓字眼,明詩意。
(1):詩中表示地點的有六個詞語:劍外、薊北、巴峽、巫峽、襄陽、洛陽。表示地區的有兩個詞語:河南、河北。學生對這些地名沒有空間概念。利用地圖直觀地向學生介紹它們的地理位置,(介紹時我指著地圖這樣說:安史之亂時,叛軍占領了這里:河南、河北。而詩人也由老家洛陽流落到四川的劍外。當唐王朝軍隊平定叛亂,相繼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傳到四川的劍外時,詩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計劃好回鄉的路線,那就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設計意圖】:如此介紹學生便有了空間的概念,明了了這幾個表示地名詞語之間的關系了。有助于對詩文的深入理解。
(2):古今異義的詞:古代漢語中的詞是以單音節為主的,而現代漢語中的詞是以雙音節為主的,因此在教學古詩文時要特別注意不能把兩個單音節詞當成一個雙音節詞。
“卻看妻子愁何在”一句中的“妻子”:古義是妻子和孩子。今義是男子的配偶。
“青春作伴好還鄉”一句中的“青春”:古義是明媚的春光。今義是青年時期。
“初聞涕淚滿衣裳”一句中的“衣裳”在古代,“衣”指上衣;“裳”指遮蔽下身的衣服。還要特別強調“裳”字的讀音,
現代漢語中的“衣裳”是雙音節詞,“裳”是輕聲,讀shang。古代漢語中沒有“衣裳”這個詞,所以這個詞在這里讀cháng,而不能讀成shang。
河南河北:古代泛指黃河以南以北地區,現在指河南省河北省。
【設計意圖】:一為學生自學古詩掃清了障礙,為“放手”讓學生自學作了鋪墊。二為學習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3、“五”讀明意悟情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重在感性把握,因此讓學生以“讀”為基礎,在讀中理解本詩的大意,在讀中感悟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教學方法。本課教學中,我設計了“五”次讀。這“五次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
第一次讀的任務是掃清閱讀障礙,能寫本詩中的兩個生字,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工具書自主學習法,教師巡視檢查。(課件展示兩個生字“涕、洛”的字形、讀音及組詞)。
第二次讀的任務是弄清詩意,分三步:第一步是師生共同探討重點詞語的意思(課件展示重點詞的意思);第二步是讓學生說說詩句的意思。 第三步是讓學生用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本詩。
第三次讀的任務是析清本詩的結構。教學時,我提出四個問題讓學生探討:1.通過讀本詩,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怎樣的心情?(用一個字概括—喜)2.從詩人的哪些行為上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每句詩的行為用四個字概括)3.詩人為誰而喜?4.本詩中的最后兩句寫的是什么?四個地名連用是否顯得重復累贅?(課件依次展示四個問題的答案,形成板書。)。
第四次讀的任務是悟出情感,在回答了“詩人為誰而喜?”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讀本詩感悟詩人的情感已是水到渠成,無半點矯揉造作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