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故事后面的故事——牛郎織女的教學預案
思路:寫了什么故事;如何寫這個故事的;為什么寫這個故事;在什么情況下寫這個故事的。
步驟:
第一課時
聊《牛郎織女》的故事
一、寫了什么?
1、一般情況下,讀一篇文章,我們會怎么做?無外乎像葉圣陶老爺爺說的那樣,要看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寫,在什么情況下寫的。
2、先聊故事本身。那么就要研究第一個問題:寫了一個什么故事。也可以換句話說,寫了一個( )的故事。(課件)要說故事就是圍繞一連串的人,所發生的事串在一起的。這個故事,寫了哪些人物?(牛郎、兄嫂、織女、王母、老牛、喜鵲。)
3、中心人物是誰?(牛郎)
4、讓我們聊聊牛郎與其他人的關系。(此處讓學生隨意說)
(1)與兄嫂的關系不好。(朗讀課文該處。然后反襯,與老牛的關系好。)
(2)與老牛的關系好。(也找到相應段落,讀讀。)
a對牛好: 照顧牛的吃喝;
b牛報恩:給婚姻、給牛皮。
c為什么是牛而不是馬?中國是農耕文化,牛是半動物半神的。
(3)與織女的關系:甜蜜、美滿(由于兩個人是主角,一會兒我們再細細聊。
(4)與王母的關系:王母是個破壞者。找到相關段落讀。
5、對人物歸類。(邊板書邊補充上面的板書)
(1)牛郎與兄嫂一類是“人”,王母與織女一類就是“神”。(板書)
(2)牛郎與兄嫂一類是人間,王母與織女一類就是“天上”。(板書)
(3)人與天要建立聯系要有個橋,就是老牛、喜鵲。
(4)找到喜鵲搭橋的段落,一起讀一讀。
(5)文章表面是喜鵲搭橋,其實,還有一座隱性的橋,就是老牛。有了老牛,才結成了牛郎和織女的婚姻;有了老牛,才有了牛郎上天追織女的可能,也才有了那鵲橋。
6、經過人物的梳理,從內容上,具體說說寫了一個什么故事?(完成填空)
二、怎么寫的?(怎么寫這個故事的?)
(一)、你怎么理解這個“怎么寫”。葉圣陶用哪些方法寫這個故事的。(下面的環節也是根據學生發言提煉。并作副板書。)
1、懸念。
(1) 一天晚上,忽然聽到一聲“牛郎!”是誰叫他呢?(課件:是誰叫他
(2)聯系朗讀。老師用不同語氣讀“忽然聽到一聲牛郎”引頭,學生接讀聯系。
(3)課文還有些地方也鋪設了懸念呢,找出來讀讀。(板書:懸念)
a“這個姑娘是誰呢?”(舉例用人物出場)
2、細節。(重點抓一處討論)
a 課件:“明天黃昏的時候,你翻過右邊那座山,山邊有一個湖,湖邊有一片樹林。在樹林里,你會遇到一位美麗的姑娘。可別錯過了這個機會呀!”
b 老牛的話中說了好幾處地點,之間關系緊密(山——湖——樹林——姑娘)若丟掉一處會怎樣?不細致,古人叫“不及”。(板書“細節”)
c 就像化妝,要有分寸,太細,比如說個沒完沒了,說樹上有三個鳥窩的那棵樹下等,就叫“過猶不及”。
3、線索。全篇幾個自然段,大多用什么開頭的?為什么要這樣做?(時間的詞語。課件:①從此┅┅一天;②一天┅┅從此以后。)
小結:這些時間線索這個美麗的故事,就像一條漂亮的珍珠項鏈,每個情節就像每一顆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