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導學案
第二單元 導 讀
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五十六個民族生活豐富多彩、習俗獨特。不一樣的節日、不一樣的民居、不一樣的服飾、不一樣的飲食習慣……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讓我們跟隨作者的筆觸,去欣賞那一幅幅絢麗多姿的民俗風情畫。
學習目標:
1、學會本組課文中的14個生字。
2、了解一些傳統的民風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這些獨具魅力的民俗風情中蘊涵的民族文明和傳統美德。
3、進一步了解文章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怎樣謀篇布局,準確用詞,生動表達,并在習作中加以運用。
4、引發探究興趣和閱讀興趣,就自己感興趣的某方面習俗展開社會調查。
學習重點:
了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體會作者是怎樣寫出民俗特點的。
學習難點:
運用學到的方法練習表達。
學法提示:
通過閱讀單元導語我們不難看出這一組課文是以“民風民俗”為主題組織單元的,目的是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了解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中的幾朵花是什么樣的。
1、同學們在學習課文的同時,要通過多種渠道搜集民俗風情的材料,并與“品德與社會”、“音樂”、“美術”學科內容相結合,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擴展知識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2、學習每篇課文前, 同學們都要兼顧4篇課文的不同方面去搜集民俗的材料,及時總結從課文中獲取的知識和信息,列出課文中運用的表達方法及例子,為“交流平臺”中的單元小結做好準備。
3、同學們在讀書時,不僅要理解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寫了什么,還要學習作者是怎樣表達的——怎樣來寫的。
4、就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某一方面民俗開展社會調查,了解自己身邊的民俗 。
學習準備:
課前結合本單元課文內容搜集有關民俗方面的資料。
學習課時:
教學本組教材可用10~12課時,精讀課文2課時,略讀課文4~5課時,口語交際1課時,習作2課時,交流平臺、日積月累和趣味語文1~2課時。
5*手指
學習目標:
1、借助詞典、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從司空見慣
的事物中得到啟示的習慣。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五個手指的各自特點,體會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
長,各有所短的道理。
學習重、難點:
重點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點,作者運用什么表達方法表現這些特點的。
難點是領悟其中的道理。
學習準備:
1、預習課文,查字典理解字詞。
2、閱讀描寫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師可向學生推薦幾篇。
課時:建議一課時,也可根據學情劃分學習內容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航:
課堂預習單
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會帶給我們啟示,像前文的“我”至今還常常想起的頂碗少年,還有那一棵棵優雅自在,顯示著勃勃生機的桃花心木。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對于他們的存在,我們常常司空見慣、熟視無睹,可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這些普通的事物也會帶給我們耐人尋味的啟示的。比如我們每個人手上的五根手指,它們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呢?
我們首先要總結一下前幾課的學習方法,特別是在預習《頂碗少年》一課時,又習得了哪些方法,有效的方法,要繼續使用;那些耗時多,效果差的方法,要毫不吝惜地舍棄。這樣才能有良好的學習效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