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問教學設計
b.由“能者為師”你想到了哪些句子?出示:
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你現在明白了“能者為師”的道理,請你再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出示: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齊讀,想一想,談談體會。(知識不僅是學來的,更是問來的,要向那些能給我啟發,給我幫助的人請教。)
4.默讀§段4,作者用沈括的例子,又想說明什么?
(1)出示: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善于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
齊讀。板書:問思結合
(2)沈括的疑問是什么?他是怎么做的?
a.指名回答。追問:對于“同是桃花,開花的時間相差很遠”的問題,為什么他還要自己去找答案呢?
b.小結:古人云:(出示)學而不思則罔。意思是光學習,不去思考,則會導致迷惑。勤學好問加上思考,才是真正的“學”、真正的“問”。
(3)沈括其人。
介紹沈括:在我國北宋時代,有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他就是沈括。他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出色的工程師、軍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時,他博學善文,對音樂、醫藥等無所不精。
你覺得沈括是個怎樣的人?指名說。
(4)正是因為不滿足于別人給的模糊解釋,積極地用自己的眼光
去觀察,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問思結合,沈括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我們現學現問,再讀一讀§4,找一找有什么疑問?
預設:
a.對“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理解。
師:大伙想想,我們可以通過哪些途徑理解這兩句詩的意思?指點:問。問誰呢?——能者為師。
交流:抓住“始”和“盡”這兩個詞語,然后說說詩句的大概意思。
b.了解《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c.山上的溫度為什么比山下的低?(同一緯度,海拔越高氣溫就越低。)
相機表揚,滲透學法:真棒!同學們,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當別人也不知道的時候,我們可以上網,拜電腦為師,這也是很好的學習語文的方法。
(4)師:同學們,你們看沈括學習的時候有了疑問,多觀察,多思考,后來才成為著名的科學家。這時候,你們對這句話有什么更深的體會?出示: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齊讀,再談體會。(學習知識除了勤學好問,還要問思結合,在實踐中尋找真理。
過渡:是啊,同學們,你們看,無論是哥白尼小時候的好問,還是沈括善于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這些都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這樣啊,更能夠說明: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5.確實,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課文最后一節總結了“學”與“問”之間的關系。
(1)出示§5,自由讀,指名讀。
指點:把紅色標出的詞語,“(既要)學(又要)問、相輔相成、只有……才……、勤學好問、真正”讀得更好些。
(2)練讀。指名讀。
(3)齊讀。
【設計意圖】通過朗讀、提問題、及聯系上下文理解關鍵詞意思等方法,讓學生逐步理解“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的真正含義,適合引入名人名言,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引導他們對名言的積累、感悟,豐富了課堂,促進學生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