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鷺》(蘇教版語文12冊)第二課時教學紀實
有人說,語文的最高境界是詩意。我贊成此說。正因為有詩意,也就有了耐人咀嚼的韻味——既能夠引起我們觀念層面的思考,又可以給我們的具體操作提供借鑒,諸如:到底怎樣的課堂才算是“人本的課堂”?教師這個“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和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角色意識如何盡快形成?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怎樣才能得到科學合理的整合?師生共同構建精神的家園對語文教學來說有著怎樣的意義?等等。
當然,在被本課濃濃的詩意和詩情所感染的同時,也有這樣一個感覺:教者在引導學生感知、理解、品味語言上下足了功夫,而在內化、積累、遷移語言上稍顯薄弱,對照語言學習的過程和規律就顯得“厚此薄彼”。最后的“小練筆”,固然是課堂的一大“亮點”,若是換作其它內容,以讓學生遷移課文中的語言而不是艾青的詩句,是不是更好一些?這樣,則可將學習語言的過程完整地呈現出來,進而最大程度地發揮文本語言對孩子語言發展的影響力,讓學生在充滿詩意的教學中獲取文本的人文精神和言語智慧。
相關鏈接
崔巒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詩歌、散文教學要啟發、引導學生讀出詩文的意境美、意蘊美、語言美。周老師做到了,而且鼓勵學生創造美。周老師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他在教過《白鷺》以后,有那么多的學生寫了那么多優美的小詩,讀了真讓人興奮。可見,這些小詩是孩子們情感的真實流露,是每個孩子的興趣所致,是日常語言積累的釋放。
李鎮西(博士 成都石室中學教師)很認真地看了課堂實錄,感到了周老師課堂的魅力。我甚至想,如果我是他班上的一名學生,那么上課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我印象特別深的,是他引導學生展開詩意的想象,多么美!周老師的課堂教學讓我想到了我提出的“共享”觀點。感謝周老師給我的享受。
你評我說
徐冬梅(江蘇省揚州教育學院教師):這課很有個性。從整個構思來說,從精讀到擴展閱讀再到仿寫,從分段品味到整體感受,思路很清晰。其中精讀是重點,運用了朗讀體會、情景想象、比較聯想等方法,是一節很成功的課。但我認為:⑴太精致,⑵教學語言,主要指教師的“導語”太成人化、文學化。
具體的:⑴想象白鷺在思索什么一段很精彩,但沒放開。⑵聯系杜甫的詩較生硬,我覺得干脆放在課后讓學生比較、體會,作為一個實踐性的作業更好。⑶引用艾青的詩很好,但很多學生自然產生聯想,認為是寫白鷺的,老師不在開始說明是寫芭蕾舞演員的,我想一定是有意為之,是為了下面的一句總結?這個環節讓學生學著寫幾句詩,很好,有沒有更合適的詩歌呢?寫白鷺的?或者,我覺得郭老的這篇散文是一種虛寫的筆法,能不能找到實寫白鷺也很成功的散文對比,學生一定會豁然開朗:哦,這樣叫實寫,這樣是虛寫。⑷最后能不能設計一些開放性的作業,比如讓學生收集一些寫白鷺的詩句,找到白鷺的名畫配詩,等等。⑸有些話,像最后說的,是教師的感悟,而不是學生的感悟,對嗎?
周益民:徐老師指出的問題并非這課的偶然現象,其實是自己一定指導思想下的半自覺行為。
譬如“精致”。我的教學曾經是在非常精致要求下鍛打出的,一言一語乃至舉手投足都要細細思量。這固然養成了嚴謹的作風,但也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教學中預設的內容偏多,生成的不夠。在當今開放教學理念的召喚下,盡管認識上緊隨,但操作中似乎總被一根無形的線拉著不由自主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