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畢業(yè)總復習建議
6.初步學會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初步感受、賞析作品中精彩的語言。
7.能根據(jù)需要搜集信息,并學會篩選、整理所搜集的資料。
8.能體會句號與逗號、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9.積累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并學習運用。背誦優(yōu)秀詩文160篇(段)。
要求明確了,我們就可以根據(jù)這些要求設計一些練習來訓練這些能力。如訓練“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這一要求,這一能力時,我們應選取不同結構的文章,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各自的規(guī)律,掌握概括各種結構文章主要內容的不同方法。如:并列結構的文章將各段主要內容串起來講,就是全文主要內容;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寫的文章將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jīng)過、結果)的關健詞串起來講,也是短文的主要內容;按總分總順序寫的文章(寫景狀物)的可以找中心句作為主要內容;有過渡段的文章可以找過渡句作為文章的主要內容。要讓學生明白文體不同,結構不同,概括的方法也應不同。同時,要知道文章主要內容概括得好壞的檢驗標準是:語言表達是否準確簡潔,能否讓人看了你的概括便對文章內容有較為清晰的了解。例如:狀物的文章
粽 子
①每年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吃粽子。粽子不僅以它特有的形狀、顏色和滋味惹人喜愛,還能引起人們對偉大詩人屈原的懷念。
②粽子的形狀很特別,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圓的。你知道它包含著幾個頂角、幾道棱、幾個平面、幾個三角形嗎?
③粽子用翠綠的箬葉包裹著雪白的糯米和鮮紅的棗子。煮熟以后,剝開墨綠的箬葉,只見潔白的米團里仿佛各嵌著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著實好看。
④粽子的味道好極了,箬葉散發(fā)著清香,咬一口餡子,甜而不膩。它不但是驅邪消暑的開胃美食,而且是營養(yǎng)豐富的滋補佳品,所以大人小孩都愛吃。
⑤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屈原一生寫過許多著名的愛國詩篇,提出過許多愛國的治國主張,但是國君不予采納。后來國土淪喪,他滿懷憂憤,跳江自盡。人民懷念他,崇敬他。兩千多年來,每年端午節(jié),人們把粽子投入江中,作為敬獻給詩人的祭品——這就是粽子的由來。老人們說,吃粽子可要學習屈原的崇高品格和愛國精神。
這篇短文是總分結構的文章,可以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同時,②—⑤小節(jié)分別講了一個意思,所以,也可以用串段意的方法來概括主要內容。
當然,這項訓練要貫穿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抓住學生在概括中存在的問題給予及時的糾正、引導,以真正提高其概括能力。
訓練學生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教師必須整理、歸納教材中都涉及到哪些基本的表達方法。例如:
托物言志的,如《竹石》《石灰吟》;
文章中應用相互照應的方法,如《十六年前的回憶》;
引用名人名言的,如《為人民服務》;
把回憶與現(xiàn)實結合起來寫的,如《凡卡》《燈光》;
用了排比、擬人、比喻等手法的,如《匆匆》
先概括介紹后具體敘述的,如《詹天佑》《索溪峪的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