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課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學期第三單元復習
特殊任務:對比描寫體現人物的句子
所謂特殊任務,即是本單元要完成的不同于其它單元的任務,是本單元特有的,要求我們與學生去完成的。通過研讀我發現,運用對比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是此組課文一大寫作特色,在《十六年前的回憶》和《一夜的工作》中有許多用對比描寫來體現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列舉以下幾句,主要是想讓學生從相同寫法的句子中進一步掌握此類句子的寫法及作用。
1、“父親是很慈祥的,從來沒罵過我們,更沒打過我們。我總愛向父親問許多幼稚可笑的問題。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這一次不知道為什么,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
為什么會這樣會形成這樣的對照?這是因為當時的局勢十分嚴重,不是同孩子談心的時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書籍和文件落到敵人手里這樣的事情,也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這里寫出了李大釗同志對待親人慈愛和善與對待工作認真嚴肅兩個方面的統一。
2、“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母親只好不再說什么了。”
在嚴重的局勢下,同志和親人勸李大釗離開北京,但他堅決不肯,這里也形成了直接的對比。因為當時李大釗同志是北京黨組織的負責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勢的險惡、處境的危險,但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這樣的對比表現了他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精神。
像這樣的對比描寫在課文中還有很多,可以讓學生分小組去找一找,說說這樣對比所體現出的人物形象。課文通過對兩篇課文中對比描寫的句子的尋找與體會,學生對用這樣的描寫來體現人物的品質會有較為扎實的掌握,對這樣寫法所體現的作用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與其對所有的句子面面俱到,我想倒不如對一種寫法有較深刻的認識,也對學生今后學習文章中的對比描寫起到一定的幫助。
三、閱讀復習的重點和教學建議
(一)教材解讀
《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是李大釗同志的女兒李星華在1943年李大釗遇難十六周年的時候寫的一篇回憶錄。本文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本文是回憶錄。作者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回憶了父親被害的全過程,內容真實可信,語言樸素自然。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使學生借助課文,激發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導學生領悟課文前后照應的寫法。
本課的重點引導學生了解李大釗同志被害的過程,感受李大釗的高貴品質。難點是對本課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