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4
()是遠渡重洋的海輪。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現出()。(),()就是游魚。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這一幅畫竟變成活畫了。
5、小結:
月光下的夾竹桃香氣襲人,葉影參差,花影迷離,“我”把它幻想成地圖,幻想成荇藻,幻想成一幅墨竹……讓我領略了無限的妙處。
6、練習朗讀。
學習第4、3自然段
1、那么第4自然段又寫了夾竹桃的什么呢?輕聲朗讀
2、討論:寫了夾竹桃的韌性。
3、默讀,畫出最能表現夾竹桃韌性的句子。
自由讀,交流,出示:
(1)
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別茂盛的時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別衰敗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吐艷。
(2)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
①這兩句話主要講了什么?
(主要講了無論是季節的變更,還是氣候的變化,只有夾竹桃始終如一,沒有哪一天不是迎風開放;它的花期之長,沒有哪一種季節性的花可以與之相比。)
②體味“無……不……”、“無不”的作用。
③練習用“無……不……”、“無不”造句。
4、讀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把它改為陳述句。
5、課文重點寫夾竹桃,為什么要用一個自然段來描寫“一年三季,花開花落,萬紫千紅”的景象呢?(反襯)
6、指導朗讀
7、小結:
這兩個自然段通過一年三季、花開花落的襯托和夾竹桃花期之長,始終如一寫出了夾竹桃的韌性。
8、練習背誦
學習第1、6自然段
1、自由讀第1、6自然段,聯系全文想想作者為什么愛上了夾竹桃?
2、課文的最后一節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前后呼應,總結全文)
三、作業
1、抄寫詞語
2、造句:
無……不……(無時不……,無日不……,無人不……,無法不……)
無不——
附板書:
韌性
17、夾竹桃 值得留戀和回憶 愛上了夾竹桃
幻想
20、古詩兩首
《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課前先學:
1、搜集有關于謙的資料(老師也做適當的準備,可以準備一些書面資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識、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產過程等。
一、直接揭題
1、我們今天將學習一首古詩:石灰吟(師板書課題)
2、大家知道這是誰的作品嗎?簡介于謙。
(1)學生自己說一說。
(2)老師做適當小結、概括。
3、釋題:
(1)看題目你覺得這是一首寫什么的詩嗎?
(2)理解“吟”(是一種文體,有贊揚、稱頌的意思)
(3)師小結:這也就是一首贊頌(石灰)的詩。
過渡: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看看到底贊頌了石灰的什么?
二、讀準古詩
1、學生自由讀一讀,老師行間指導。
2、指名試讀,老師、學生相機更正、強調。
3、齊讀
三、理解詩意、讀懂古詩、讀好古詩
【1、2句: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1、小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