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們畢業》課堂實錄
生:這一段先寫老師對我們的教導,接著概括地寫了幾件事,最后贊揚老師。
師:一開始是在寫老師對我們的教導嗎?(學生交流:是感嘆)
師:這段話先感嘆—再敘事—再感嘆、贊美,把抒情和敘事交揉一起。
師:那么假如我把中間這個排比句刪去,僅僅是缺少了排比句這種修辭手法嗎?
生齊:不是!
生:這個排比句是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了老師對我們的無私培育。
生:如果沒有這些概括的事情的回憶,感謝贊美就變得空洞,干巴巴的了。
師:對,就變得無病呻吟。我們平時寫作文,也不能總寫今天我很快樂,今天我開心極了,而沒有寫什么事令你開心快樂,這樣是無法感染人的。
師:文章像橄欖,越嚼越有味道。還是這個排比句,不用這種排比的形式說,可以怎么說?(學生一時愣住)
聽老師讀讀:您一絲不茍地向我們傳授各種知識;和我們一起參加“雛鷹假日小隊”活動;為了指導我們科技小組搞小發明,您利用星期天跑圖書館,查閱資料。
師:什么感覺?
生:讀起來干巴巴,情感不夠強烈,缺乏氣勢。
生:把“是您”放在前面,可以突出是“老師”而不是別人更加的辛苦和勞累,如果放在中間顯得平淡無奇。
師:那你們一起來讀讀這三句排比句,再感受一下。
師:我和你們在一起,很快樂,我們彼此都有收獲。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剛才我領著你們欣賞了第四自然段,現在讓我們來讀讀第三段吧!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師:讀了第三段,有什么收獲?
生:這一段可以分成三部分,“6年的學習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斕(lán)的畫卷!”是總寫,“每天清晨——歡樂和幸福。”是敘述了在學校里的生活,最后感謝母校。
師:同意他的意見嗎?
生:我不同意,應該從“每天清晨——有的制作標本……”。(其他同學紛紛點頭,剛才那位學生主動站起來說自己搞錯了。)
師:那你們覺得這一部分是怎樣來表達眷戀的?(學生遇到困難,大都不能自主欣賞)
師:那我們先來看第一句,這一句寫了什么?(有意放慢節奏給學生引路)
生:寫了每天清晨,我們走進大門,校園里就有了歡聲笑語。
師:讀讀第二句,寫了什么?
生:寫了早操開始了,我們排著隊進入操場做早操。
師:那第三句呢?
生:上課了,我們聽得專心,讀得動情,議得熱烈。
師:讀讀第四句。
生:這一句寫了中午15分鐘時間,我們在描紅臨貼。
師:最后一句呢?
生:寫了每周兩次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我們各自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
師:這樣一句一句地理解似乎很小兒科啊,知道我為什么讓你們這樣一句一句地說?讀讀這幾句,發現了什么?
生:作者從清晨一直寫到中午,還寫到興趣活動。
生:也就是他從早到晚寫了在學校里一天的學習生活!
師:我們在校園里生活了一千多個日子,難忘的事說也說不完,他就選取了典型的一天,具體寫了一天的學習生活。這樣寫讓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他們一天的學習安排得滿滿的,但又是豐富多彩的。
師:課件出示濃縮了的一段話(即把第三段縮寫了)讀一讀,這樣寫不也寫了一天的學習生活嗎?
生:不行,這樣寫好象有點不通。
師:是不通嗎?有其他意見嗎?
生:這樣寫就沒有活潑感了。
生:我也覺得不行,因為第一句說:“6年的學習生活像幅五彩斑斕的畫卷!”,如果把中間的5句話變得簡煉、概括了,那么就不能說明“學習生活像五彩的畫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