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問》第二課時說課稿
[說教材]1、教材內(nèi)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七組第二十三課《學與問》。
2.教材簡析:《學與問》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文章作者先陳述自己的觀點: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然后列舉了哥白尼的事例來證明作者的觀點,接著緊承上文,引出解決問題要善于求教,拜能者為師。另外還舉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說明“要善于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jié)合起來”。最后對全文進行總結(jié),在深化中心論點的同時,號召同學們從小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全文層次分明,思路清晰,語言簡潔流暢。
3.教學要求:
知識能力訓練點:學生通過教師引導以及小組自主合作,讀懂課文,懂得道理。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過程方法引導點: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悟自得,了解本文所要闡述的事理。
情感態(tài)度滲透點:學生能從文中體會到“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只有在學中問,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崇尚科學、熱愛探究的精神。
[說學情]
為了使學生真正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主人,順應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趨勢,必須把教育過程本身建構(gòu)成學生主體性的開發(fā)、培養(yǎng)、提高的過程。讓學生在民主、寬松、自主的教學氛圍中全員、全程、全面地參與學習活動,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全面發(fā)展。本課教學,因為課文中精妙的語句,樸實無華而又富含哲理,并沒有多少講解的必要,所以只需采取一種看似笨拙實則高明的辦法——背誦。這正如張慶老師所說的那樣,誰知道哪塊云彩會下雨。學生只要記住了,才有可能用它去指導自己的學習。其次,就是引導學生對課文語言的內(nèi)化運用,學生在運用課文語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體驗了學與問的重要性。利用教材引領學生去理解和運用“學”與“問”的方法,在掌握“學”與“問”方法的同時不斷學習語言,感悟語言,運用語言,而積累運用語言的過程也正是學生學習方法鞏固的過程,這樣做較好地體現(xiàn)了文本價值與學科特性;還有人說,閱讀課應該體現(xiàn)語言的交際性,這節(jié)課正在努力實踐著這一思想。最后,把學生當作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把課堂變?yōu)閷W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長的樂園。
[說教法]
1.游戲激活興趣。
《學與問》這篇課文是說理性的文章,語言簡練,句句精妙,每一句都對學生有啟示,我就利用這一點切入,將課內(nèi)與課外的精妙語言當作送給學生的禮物,激活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了學習探究的自信心,引導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2.發(fā)揮范讀榜樣作用,增強學習動力。
閱讀教學要樹立“朗讀第一位”的教學觀,但對于學生來說這是不易的,所以老師的精彩范讀往往可以促進學生朗讀欲望的產(chǎn)生,形成學習的動力。
3.自主合作,改變學習方式;團結(jié)協(xié)作,減輕學習壓力。
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是思維火花互相碰撞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聽說讀寫的過程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并進的過程,這無疑會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因此,在突破本課教學難點―――讀懂課文內(nèi)容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4.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揮想象,鼓勵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