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風箏》評課
《理想的風箏》是以一個學生的語氣描寫了一位殘疾教師的形象。文中的劉老師樂觀開朗、愛學生、愛工作、愛祖國,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愛與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篇催人淚下的文章,劉老師對生活樂觀向上的態度,身殘志堅的高尚品德,對生活的不懈追求,都讓人感動。聽了三位老師的課,我覺得各有千秋。每位老師旨在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句的反復研讀去感受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深層次的美。孫老師的課教學處理精略得當,張弛有度。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劉老師三件事。(笑談殘腿、跳寫板書、樂放風箏。)孫老師在這堂課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第三件事,這節課目標明確,環節清楚。孫老師緊緊抓住了重點句,以它為主線,圍繞重點句進行提問、訓練的,可以說主線非常明晰,訓練也很集中很有效。孫老師引導學生對話主要是和文本的對話,不離文本,緊摳詞語,咬文嚼字,使得課堂教學更精煉、更精彩。另外每學完一板塊都回到重點句的激情朗讀,使整堂課一詠三嘆,曲折回環,別有趣味。如此處理,精略得當,使文章的教學張弛有度,保證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享受到了學習的過程,學生的思維火花得以綻放,激情得以飛揚。
虞老師和沈老師都是從寫作方法-----關注細節描寫入手,我覺得他們構思巧妙,既交給學生寫作的方法,又體會了文章所蘊含的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虞老師長課短教,把復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明了,使冗長拖沓的教學過程變得便捷,使復雜多樣的教學方法變得簡單易行,這需要教師具有很高的教學素養。虞老師的課聽過很多次,每一次我都感嘆:什么時候我才會有這樣的教學智慧。
虞老師的課平實淡雅,不加色彩,不加修飾,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矯情,不故作姿態,不故弄玄虛,是原色、原汁、原味。教師持這種心態,就會心平氣和,以真心跟文本、跟學生作平等的對話,以真情和作者和學生作真誠的交流。師生之間,師生和文本之間有心靈的默契。
在這節課中,虞老師引導學生深入鉆研文本,抓住細節,堅持和文本對話,善于從文本中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和聯系中去發現文本中的空白,從文本的字里行間去揣摩作者的未盡之言、未了之情,從作者寫出來的文字中去發掘未寫出來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而且在教學過程中還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勢,能伸縮自如,進退有節,開合有度。虞老師善于打開學生的思路并梳理學生解決疑難的思路,鼓勵探討多元結論,引導學生以開放的心態,完成從一種思路到另一種思路的轉換。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而老師并沒有降低要求,放松訓練,而是營造氛圍,研究策略,講求方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空中,愉快地學習,聰明地學習,輕松地學習,高效率地學習。自己品嘗到智力活動的快樂,體驗到學習成功后的喜悅。
虞老師著眼于學生的心理、實際、基礎,實實在在,簡簡單單讓學生學習語文,讓學生學有所感,學有所悟,學有所成。
語文課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課,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課。說到底就是學生學習說語文、講語文、讀語文、寫語文、用語文的課。這三堂課讓我確實感受到了本色課堂的魅力,平平淡淡教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教語文,輕輕松松教語文。這三堂課,使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