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古詩兩首 教案
授后小記:
朱熹是劉子翚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于父、師的影響,他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于生活氣息的好詩。如這一首詩當然是說理之作,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這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已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性,也并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關于兩首詩的整合
這兩首詩都是寫古人讀書感想的。可幫助學生整合起來看:“古人學問無遺力”,因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少年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所以才有:“懸梁刺骨、程門立雪、鑿壁借光、囊螢映雪”……做學問也是非常辛苦、艱難的“少壯工夫老始成。”所以有“齊白石的‘不教一日閑過’”……
如何才是真正有學問呢?除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多看書外,還有“紙上得來終學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課后小結:
這兩首古詩都是關于讀書的詩。其實六年級學生積累的關于讀書方面的古詩、名言、古今賢文,甚至說理性的文章有很多,乘機幫助學生梳理一下,不是很好嗎?
課后反思:
為什么題目是《觀書有感》?
“為什么題目是《觀書有感》而不是《觀塘(渠)有感》?”這是學習了朱熹的詩《觀書有感》之后大多數學生的疑問,其實也是我的疑問。
朱熹在讀書時產生了感慨:要使頭腦更加聰慧,就得不斷地讀書,不斷地汲取新知。作為一個理學家,特別又是一個教育家,這樣地勸告別人,未免太直露了,所以他想倒了打比方(譬喻)來加以說明,這樣就有了這首寫清渠喻讀書的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他寫的是看書有所感悟,而不是寫看到清渠(方塘)有所感悟。用譬喻的方法說理既形象又直觀,所以文題就是《觀書有感》了。